資料圖片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一二季度GDP增速持平,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已現緩中趨穩勢頭,下半年經濟增速好于上半年或是大概率事件。(7月15日新華網)
針對中國經濟半年報的主要數據,發言人說的是“緩中趨穩”,其實換句話,應該是好于預期。此前,包括社科院等在內的諸多研究機構,均預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同比增長率可能會跌破7%?,F在看來,GDP增速令人欣慰,而且其它主要經濟指標也好于預期。比如,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1.8%,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6%,保持較快增速;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也繼續縮小。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要進入經濟新常態,適應經濟新常態,就要有所選擇,有所割舍,不僅要速度,還要質量,這無形中也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此種情況下,經濟半年報好于預期,非常不易。
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經濟增速好于預期,提振了各方面的信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部分?。▍^)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說,今年以來,特別是二季度以來,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我國經濟運行緩中趨穩,處于合理區間,許多指標出現回升勢頭,經濟發展的活力動力增強,有效提振了各方面的信心。而今,經濟半年報令人欣慰,無疑使信心更加穩固,這對下半年乃至今后的經濟平穩發展彌足珍貴。要知道,“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從目前來看,“下半年經濟增速好于上半年或是大概率事件”是比較客觀的判斷。但誠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經濟回穩的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尤其是世界經濟復蘇變數增多,各種挑戰和風險對我國的影響不可忽視,促進經濟穩定向好仍要付出很大努力。這就要求我們繼續攻堅克難,勇于破冰前行,以實現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梢灶A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敝販剜囆∑酵镜木?,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為科技創新留出時間、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