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企業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一個優秀的品牌,蘊含著品牌持有者在創新、質量、管理、文化多個方面的不懈努力。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對品牌轉型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國品牌論壇上,品牌企業與專家學者圍繞品牌創新轉型紛紛建言獻策。
品牌轉型助力經濟轉型
從模仿到創新,從貼牌到創牌,中國品牌已實現了不起的跨越,但和品牌大國相比,我國品牌發展仍有不小的差距。新常態下,我國經濟要邁向中高端,需要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全球美譽度的品牌。
與會嘉賓指出,經濟轉型呼喚品牌轉型,也將助推品牌轉型,使更多優秀的品牌脫穎而出。
新常態下,我國經歷著一場品牌淘汰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說,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行業正在分化,比如,過去幾年重化工業發展緩慢,而一些新興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制藥等發展很快,在這個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品牌可能會出局。“一些競爭力比較弱的品牌慢慢會被淘汰,真正有競爭力、名副其實的品牌會留下來。”劉世錦說。
新常態下,企業演繹著一個品牌競爭的時代。“盡管全球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我們要看到以工業4.0、大數據、‘互聯網+’等為特征的新技術、新經濟、新模式蓬勃發展,催生了刷新老品牌、創新新品牌的奇跡,創造著品牌活躍的新空間。”天士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閆希軍認為,由于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消費者更加個性化,使品牌創新的要素更加復雜,過程更加艱難,結果更加多變。“依托品牌展示中國力量,對企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認為,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關鍵是要叫響中國質量,打造中國品牌。“以品牌為載體,在全球優化資源配置;以品牌為標志,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用差異化滿足顧客需求和競爭性優勢;以品牌為紐帶,把競爭優勢和顧客感知體驗相結合,提升價值和提高效益。”
創新驅動提升品牌價值
品牌轉型,離不開創新驅動。在論壇上,不少企業表示,新常態下,既要堅持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特別是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又要加快管理方式、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品牌含金量,提升品牌的內在價值。
——用技術創新支撐起品牌創新。“如何實現自主品牌的創新升級呢?關鍵一點是注重品牌的技術含量。”紅豆集團董事錢文華認為,沒有技術含量的品牌很難有持久競爭力,創建一個品牌要注重技術的創新,提供創新性的好產品、好服務,不斷提升品牌競爭的優勢。
在品牌創新之路上,吉利對技術創新體會更深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說:“這些年,我們注重技術創新,從打價格戰,轉向打技術戰、品質戰、服務戰和品牌戰,品牌建設初見成效。未來,通過持之以恒研發新技術、打造新品質,吉利汽車和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一定會大幅提升。”
——借助互聯網,創新品牌運營方式,提高品牌忠誠度。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周云杰說,在互聯網時代,海爾創牌的方式就是與用戶“零距離”,實現交互、交易、交付等全流程的用戶參與,實現共治共贏共享。以海爾免清洗洗衣機為例,小微團隊通過各種線上和線下渠道跟用戶交互,了解到洗衣機內桶臟的痛點,最后結合網友評價選出最佳解決方案。“海爾與用戶零距離交互的同時也實現了品牌價值的提升。”周云杰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8日 12 版)
據悉,河南創業者大會已成功舉辦三屆,累計報名人數57000人次,30萬家企業關注,數萬家企業交流分享,為河南引來數十家知名創投機構,已經成為河南最具影響力的思想盛會。
通知指出,對納入“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的安置區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安置區增減掛鉤項目予以特殊支持,允許增減掛鉤項目采取“先建新、后拆舊”的模式管理,而不享受此政策的地區,仍然實行“先拆舊、再建新”的管理模式。
市八次黨代會以來,鶴壁市深化制度改革、創新幫扶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各類市場主體突破5.7萬戶,注冊資本金1079億元,與十一五”末相比,分別增長了86%和438.5%。
馮橋鄉在睢陽區各鄉鎮的綜合排名已由原來的倒數第二躍升至前列,在全市各鄉鎮排名中由2003年的第176名躍升為2015年的第15名,實現了百余位次的跨越。如今,該鎮已成為“國家級生態文化名鎮”和“中州名鎮”。
剛剛閉幕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讓“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主題詞深入人心,這既是推動世界經濟釋放增長潛力的中國方案,也是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源頭活水。
9月4日,商丘市和夏邑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夏邑縣郭店鄉金莊村就產業扶貧進行深入調研。
長久以來,地板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廣大地板企業,而隨著消費者需求地不斷提升,對于創新地板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內地板企業在創新研發方面的不足成為了產業改革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是新常態下我國旅游業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是關乎中國旅游業未來發展的理念革命。
習近平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效、可持續的關鍵因素。“十二五”時期,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中央的決策部署,嚴格依法監管,持續重拳出擊,累計立案查處假劣農資案件32.5萬件,檢查企業629.7萬個次,市場131.9萬次,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30.5億元。種子、獸藥等主要農資產品合格率同比明顯提高,群眾投訴量和占比率都大幅下降,為我國糧食生產“十二連增”、農民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做出了重要貢獻。
進一步提升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科技圈,創新無疑成了各企業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
今年以來,種業堅持服務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深入推進科研體制改革和育種創新攻關,加快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強化種業市場監管和權益保護,支持種子企業創新發展,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取得新進展。
創辦世界一流大學概念已經20多年了,高校決策者心中也應該有自己的標桿。我們對世界一流大學的認識有三個方面,一是目標方向;二是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原理;三是具體的方法和措施。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創造性地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并首次將創新提高到發展全局核心和基點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