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從一開始就存在三個戰略焦點:一是美國希望中國把侵華日軍拖住,以減輕美軍對日作戰壓力;二是蘇聯希望中國拖住日本關東軍,以解后顧之憂;三是中國抗日戰爭能否長期堅持,把日軍主力牢牢地捆在中國戰場,這是前兩個焦點的關鍵。這三個戰略焦點成為各主要參戰國決定戰略部署的重要因素。因為日軍這股洶涌的禍水沖向哪個方向,就會給哪里造成巨大災難。
美蘇對日妥協與覺醒
“九一八”事變后,美蘇兩大國出于一己之利,對日采取姑息、妥協政策。蘇聯于1940年4月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聲明維持蘇日之間和平、友好關系,對任何一方與第三國之間的戰爭保持中立。美國對日本的侵略行為不僅姑息妥協,還暗中資助。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問他,為什么我們還在不斷地把廢鋼鐵輸送到日本去?羅斯福坦然回答:“我們當然知道,給日本一塊廢鐵就等于幫助日本殺死一堆中國人。可是事實上,包括那些議員,我們都是在討好日本。我們討好日本為的是想爭取時間,來建設起一個頭等的海軍、頭等的陸軍和頭等的空軍。”直到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時,羅斯福才被迫宣布禁止向日本輸出廢鋼鐵。這使缺乏戰略資源的日本十分惱火,日美矛盾開始激化。
當日軍以中國戰場為基地,開始向東南亞擴張,美英等國才認識到中國戰場的重要性。1940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廣播講話,他說,美國不能用縮進被窩蒙頭大睡的辦法來回避戰爭的危險。在亞洲,中國進行的一場偉大防御戰爭在拖住日本人,使歐洲和亞洲的戰爭制造者不能控制通向西半球的海洋,這是對我們最為生死攸關的問題。德國開始進攻蘇聯后,日本主戰派急欲北進奪取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不得不抽調本已不足的兵力加強防御,同時通過多種方式要求中國在華北戰場積極作戰牽制日軍。由于日軍主力被中國軍隊牽制消耗,兵力不足,被迫推遲對蘇開戰,只形成一個所謂“熟柿計劃”——等柿子熟了再摘。
日軍主力深陷中國
1940年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為打開在中國的困局,完成自存自衛態勢,以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決心對美國、英國、荷蘭開戰。統稱為“大東亞戰爭”。12月8日,以日本海空軍襲擊美國夏威夷珍珠港為開端 ,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日軍獲得令人眼花繚亂的勝利,但同時陷入對多國作戰的局面;也使其對華戰爭陷入絕境:既無法集中兵力迅速結束對華戰爭,也無法從中國抽身專注于太平洋戰場。
由于中國的持久抗戰,使日本陷入進退維谷的窘態。早在對美開戰一年前,日本在華派遣軍司令部向東京報告稱,滿洲事變已近10年,中國軍隊的作戰意識仍然旺盛。日本陸軍參謀總長在上奏戰略兵力部署時,天皇嘆息道:“拿破侖入侵莫斯科敗于消耗戰和游擊戰曾有先例,日軍不會在中國陷于困境嗎?”日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長在對美開戰前夕就提出,在任何情況下,日軍在華占領地域顯然是指導綜合戰爭的基礎,并占有供給戰爭資源的地位。
基于這些理由,日本調整對華戰略:盡可能在發動對美作戰之前解決中國戰事,并準備轉入“持久態勢”,控制已有占領區,將其變為日本的“兵站基地”。1941年,日軍為防止八路軍乘美日開戰之機反攻,在華北展開全面“掃蕩”作戰,采取“分進合擊”“鐵壁合圍”“梳篦清剿”等戰術,集中兵力連續掃蕩,所到之處實行毒辣的“三光”政策,使抗日根據地遭受空前摧殘。雖然我抗日根據地比一年前縮小了許多,但日軍必須派兵駐守,反而吸住和分散了許多日軍。
中國勝利完成歷史使命
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同盟國按地域、獨立戰略區和戰略指揮體系,劃分為6大戰場,即蘇德戰場、歐洲戰場、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西南太平洋戰場、太平洋戰場。不難看出,這6大戰場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中國戰場有著密切的戰略聯系。圍繞中、美、英、蘇和日、德諸國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圍繞中國為牽制和戰勝日本,阻止其南進、北進而進行的,許多看似孤立的事件,實際上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鏈條上的一環。
先征服中國,取得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然后南進南洋、北進蘇聯遠東地區是日本既定大戰略,也是德意日“軸心國”制定的“東西對進”戰略協同計劃。當德國橫掃歐洲,日本乘勝發動太平洋戰爭時,因大部日本陸軍和一部分海軍深陷中國戰場,使其大量兵力不能調往太平洋戰場,為美英等國爭取了巨大的戰略利益;更使日、德兩軍在中東會師的計劃無法實現。當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時,在希特勒催促下,日本曾一度想按原定計劃向蘇聯發動進攻,但因無法從中國調兵而被迫擱置,使蘇聯避免了兩面作戰威脅,得以從東線抽調大量兵力對付德國的進攻,實現了盟國“歐洲戰場首先勝利”的戰略計劃。
中國戰場是戰勝日本的主戰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是抗擊日軍的唯一主戰場,抗擊日本陸軍總兵力的80%。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仍有70%的陸軍深陷在中國不能自拔。在廣闊的東方戰場,只有中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殊死搏斗。如果沒有中國對日軍的沉重打擊,后來盟國的“先歐后亞”戰略布局就無從談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個進程將被改變。
歷時14年之久的中國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傷亡380余萬人,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余萬人。中華民族付出如此巨大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完成了偉大的歷史使命。
(張民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原戰役戰術部部長)
70多年來的世界總體和平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延續,是以戰后國際秩序為基礎的 71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不管以何種形式拜鬼,都是美化侵略罪行的倒行逆施,都是對昔日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鄰國新的傷害,都是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的公然破壞。
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70年,它的勝利是全世界追求和平、自由和民主的人民緊密團結,共同反對法西斯侵略所取得的成果。在世界戰場上,中國的抗日戰爭,有效地阻擊日本對亞洲乃至世界的侵略計劃,粉碎了軸心國相互之間的配合銜接的陰謀。
2、9月3日前后,舉行港澳臺同胞、海外有關人士紀念抗戰勝利座談會,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些重大問題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7、創作推出一批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較高思想藝術水平的舞臺及影視文藝作品和出版物。
國新辦定于2015年6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世明,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總體安排等方面情況,并答記者問。今年5月9日的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俄羅斯出席了俄方的閱兵活動,中國也派出儀仗隊參加了閱兵。
國新辦定于2015年6月23日(星期二)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中國人民14年的持久作戰沉重打擊并拖垮了日本法西斯,是其最后滅亡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持久抗戰拖垮了日本經濟。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調休放假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衛等工作,遇有重大突發事件,要按規定及時報告并妥善處置,確保有關紀念活動順利進行。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調休放假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衛等工作,遇有重大突發事件,要按規定及時報告并妥善處置,確保有關紀念活動順利進行。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5月8日至10日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并訪問俄羅斯。錢豐認為,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二戰的進程和最終結局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軍民的奮勇抵抗,給日本侵略者以重創,給反法西斯盟國以巨大支持。在謀劃戰后秩序時,中國與其他盟國既有共同主張,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為建立戰后新秩序作出了獨特貢獻。
5月8日至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出席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活動。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以傷亡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5月9日,莫斯科紅場,斗志昂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擎五星紅旗,邁著鏗鏘步伐接受包括習近平主席在內的多國領導人和民眾的檢閱。今日中國,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愿同各國人民一道,珍愛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創全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未來。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將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中國和俄羅斯同為二戰主要戰勝國和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二戰勝利付出重大犧牲,作出巨大貢獻。
2月2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印度外長斯瓦拉吉在北京共同舉行中俄印外長第十三次會晤,引發密切關注。《南華早報》Teddy Ng 2月3日報道稱,2月2日,俄羅斯和印度積極響應中國共建世界新秩序的號召,并支持中國政府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