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6月24日新媒體專電 “6·26國際禁毒日”到來之際,多地禁毒部門開展打擊制毒販毒、整治重點地區等專項工作,取得重大戰果。然而,記者在珠三角等地調查發現,濫用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趨勢愈發明顯,當中甚至不乏黨政干部。
在一些社會人員的拉攏腐蝕下,也有基層干部和公職人員沉迷毒品從此走上不歸路,“送禮品不如送毒品”等觀念在“毒友圈”里蔓延擴散,對當地的政治生態、社會風氣造成惡劣影響。
公職人員成“癮君子” 隱姓埋名悄悄戒毒
近期,一些地方相繼爆出官員吸毒的案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原市長龔衛國涉嫌吸毒被調查;廣州市公安局越秀區分局黃花崗派出所民警曾慶泉、廣州市增城市中新信坳頭村原黨支部委員陳怡生、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劉村社區劉村原黨支部委員劉雄輝都因吸毒受到處理。
記者在廣東珠三角地區一家規模較大的自愿戒毒機構采訪時了解到,該機構接收公務員戒毒每年至少有好幾例,他們來自廣東、湖南、江西等多個省份,戒毒官員一般職務級別不高,但他們一般都對自己的真實身份比較避諱。
“有村支書、村委會主任這樣的基層干部,也有地稅、交通、公安、法院等機關單位的公務員,制毒窩點多的粵東地區來治療的黨員干部也不少。”該戒毒機構一位醫生告訴記者,許多官員來到這里后不敢出門,不敢交友,只和醫護人員交流,有人直到出院才會透露自己的公職身份。
記者從粵東某縣縣委組織部獲得一份該縣禁毒工作中受處理人員表格。該縣2014年共有6名黨員干部因吸毒被處理。這6人分別是該縣公安局刑警大隊一辦事員、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某職工、某鎮政府工勤人員、縣教育界教師2人、縣工商局一科員。
該縣政法委書記透露,其中前三人吸毒案正在辦理中,兩名教師于2014年9月23日被處以開除黨籍、行政開除處分,縣工商局科員2014年12月1日被降級。
“朋友圈”變“毒友圈” 毒品成新型“禮品”
本應嚴于律己、成為社會楷模的領導干部為何會淪為“癮君子”?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毒官”濫用的多為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
自愿戒毒機構的心理醫生告訴記者,官員與毒品的第一次接觸,多發生在交際應酬中。一些所謂的“朋友”請官員吃飯,飯后再去夜總會、KTV等娛樂場所消費,有人把專門用來吸毒的工具擺在桌上,騙官員說抽幾口可以醒酒。在好奇心的慫恿下,一些官員便上了當。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官員吸毒成癮后,自然就成了“朋友”的“傀儡”。心理醫生認為,誘使官員吸毒的企業老板或社會人員無非是看重官員的權力,用毒品“綁架”為其謀利。
“在舉行派對時,新型毒品就像煙、酒、飲料一樣,用來交際,在那樣的場合誰不吸誰就不合群,有些人把吸食新型毒品當作交往方式,‘送禮品不如送毒品’、‘上等人都吃毒品’等觀念在一些朋友圈中流行。”一名長期從事戒毒的專業人士說。
廣州一名醫生告訴記者,有的基層干部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比一般人更容易獲取毒品、藥品。“一位派出所民警有次緝毒搞到一包毒品,忘了交公就拿回家去放在一邊,后來家庭關系出現問題,就想試試,以為不會跟癮君子們一樣,結果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珠三角某鎮禁毒辦一位工作人員說,該鎮近幾年曾發現過一些科級以下的公務員沾染毒癮,“有的公務員承擔很大壓力,想要放松,如果這時旁邊有人慫恿他來一口,一不小心就上當了。”
“毒癮”發作如陷萬丈深淵 精神崩潰釀成極端行為
自愿戒毒機構的醫生認為,有些官員對新型毒品的危害缺乏認識,以為新型毒品對身體不會造成危害,跟吸煙差不多,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新型毒品會讓人過度興奮或過度抑郁,嚴重損傷人體中樞神經系統。除了產生幻覺外,還會導致心肌缺血、高血壓、肝功能衰竭、腎功能損傷等疾病。
一旦染上毒癮,便如墜入萬丈深淵,不僅無法正常工作,還會出現許多荒唐行為。“一個來接受治療的官員說,他有次吸完毒在辦公室開會發言,都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我問聽的人什么反應,他說哪能有什么反應、我說什么他們聽什么。”一位醫生說,有的公務員吸完毒之后打電話罵領導,懷疑領導跟自己的老婆“有一腿”;還有一名村主任懷疑老婆“出軌”,連捅了老婆好幾刀。
部分曾協助黨員干部治療毒癮的醫生說:“一些官員毒癮過后會很累,嚴重影響正常工作,有的人還出現了性行為混亂等極端行為。”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一些官員主動戒毒的愿望強烈,但在戒毒過程中,難免疑神疑鬼、害怕被人發現,有時會陷入瀕臨絕望的境地。
“來我們這里戒毒的官員內心沖突都很大,他們認為自己不該吸毒,毒品對工作、生活、都影響很大,認為吸毒是很恥辱的事、不可以被原諒的事。”廣州一家自愿戒毒機構的負責人感慨說:“可是毒品的成癮性真的非常高,不是說擺脫就能擺脫的,一腳踏進去就出不來了。”
業內人士認為,毒品不光腐蝕人的身體心智,而且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土壤。對于吸毒官員必須予以嚴懲,對尚未涉毒的黨員干部則應加強毒情教育、完善監管機制,提升其抗毒“免疫力”。
“禁毒先治吏。”粵東某縣縣委書記說,對吸毒的黨員干部,不光要繼續加大責任追究力度,而且要“絕不遮丑、絕不姑息、絕不護短、絕不手軟”,堅決處理公之于眾,在黨組織內部和全社會形成強大的震懾力。
據悉省紀委將緊盯“小微權力”,運用好“四種形態”,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決遏制基層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蔓延勢頭。
7月20日,第十四次全國檢察工作會議在長春召開。曹建明稱,要加強檢察公共關系建設,善于與社會和媒體溝通,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實現檢察工作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加強各級院新聞發言人隊伍建設。
在過去的5年間,檢察機關通過反腐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487億元,查辦97名原省部級以上干部職務犯罪案件。
6月21日,記者從河南省紀委獲悉,洛陽市7名縣處級干部因嚴重違紀被處分。
全省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443起,處理608人,其中黨紀政紀處分497人;處分人數中鄉科級干部占絕大多數,共484人,處分縣處級干部13人。
5月5日,在“全省開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視頻會”上,河南省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尹晉華部署了即將要展開的“狠拍蒼蠅”專項整治工作。
隨著正風反腐的持續深入,嚴重影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腐敗“毒瘤”逐漸被清除,清新的黨風政風撲面而來,大大增強了民眾的獲得感。
這幾年,中央部署反腐敗的聲勢和力度前所未有之大,在“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大環境下,反腐敗工作成效卓然。
十八大以來,中央處理了大批貪污腐敗的領導干部,的確就干部作風整頓下了大力氣,官場風氣大大改善。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承載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和民族責任。一個廉潔的政黨必將會帶來一個全新的希望和成效。
河南省紀委監察廳預防腐敗局消息,濮陽市華龍區政府黨組成員王向東(副縣級)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2月份,河南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中央紀委要求,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全省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339起,處理434人。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表示,反腐倡廉建設凈化了風氣,扶正祛邪、激濁揚清,有利于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解讀】規范領導干部在經濟發展中的行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構建政商關系“新生態”,將成為反腐工作的重要切入點。
中央黨校教授張希賢認為,官方通報用準確的事實說話,這表明中共反腐斗爭的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表示,反腐敗斗爭走向常態化,基礎制度建設走向正軌,實現依法管理、法規約束,將是今年反腐的一項重點工作。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眾是否有獲得感、幸福感,就是衡量人心向背的“測量尺”、檢驗反腐成效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