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理論思維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境界
——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方法論思想
作者:中共農業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構成,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制勝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具體地回答、卓有成效地探索治國理政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蘊含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學習哲學、學習辯證法、掌握科學方法,為新時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樹立了典范。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充滿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和哲學智慧,特別強調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唯物論;特別強調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特別強調用“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問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特別強調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解決問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矛盾論;特別強調實踐第一、知行合一,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論;特別強調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運用科學方法論分析形勢、把握趨勢、謀劃大勢提供了思想武器,為我們研究、認識、解決當前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指明了方向,也為新時期各級領導干部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提供了生動教材。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同樣,一名稱職的領導干部,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的支撐;一支合格的干部隊伍,不能沒有科學方法的指引。我們要切實增強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覺性、主動性,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蘊含的價值論和方法論,不斷提升科學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水平,突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視野眼界的局限、突破能力水平的瓶頸,避免工作上的形式主義、形而上學、主觀主義和片面性、簡單化、極端化,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科學性、主動性和實效性。
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至為重要的是結合工作實際,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所體現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和法治思維。
培養和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充分體現了恢宏的戰略思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在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把“三農”工作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宏偉藍圖的重要位置,提出了許多戰略性指導思想,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提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些重要論述講的都是事關中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性方向性大問題。
而通過對與“三農”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各個平臺2015年發展情況進行整理,藍皮書課題組指出,2015年,全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總體業務規模為120億~130億元。對此,藍皮書指出,很多從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缺乏進行個性化產品設計的理念,導致產品難以規范,隱藏著較大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
記者從河南省發改委獲悉,今年,該省累計獲得145億元中央預算內資金,重點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建設、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等涉民生關鍵領域薄弱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2月22日,省委、省政府《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今年一號文件強調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月18日,落實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六號文件年終督查會議在鄭州舉行,承擔重點工作任務的相關廳局對照工作臺賬,匯報年度任務完成情況,副省長王鐵出席會議并講話。
農村電商能有多大功效?以安徽省績溪縣為例。當地于2014年3月推出全國首例私人定制農場項目——“聚土地”,用戶只要提前訂購一定數量的土地份額,每個月能夠收到土地產出的蔬菜水果,并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
黨的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持續發揮作用,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謀事要實。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就是河南在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進程中,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務實謀劃,是符合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階段情況的創新決策,更是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收益的改革舉措。
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日益靠近,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以來,在部分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農村電商,就是這種變化的代表。
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日益靠近,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以來,在部分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農村電商,就是這種變化的代表。
建設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張冬平:近些年,通過持續推進強農、惠農、富農、利農政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村居民,河南農民收入增長實現“十一連快”。
對于“三農”大省河南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在于,農業現代化一直滯后于快速推進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具體而言,就是農業大而不強、農民多而不富、農村散而不美。建設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張冬平:近些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