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府權力“減法”換市場活力“乘法”
——簡政放權系列談之三
再砍掉一批審批事項,再砍掉一批審批中介事項,再砍掉一批審批過程中的繁文縟節,再砍掉一批企業登記注冊和辦事的關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這五個“再砍掉”是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今年簡政放權工作的部署安排,旨在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政放權作為政府行政和財政資源的一種并購重組,其核心目的正在于此。真正有效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理順市場規則,擺順政府位置邏輯。同時同步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做到權力有所為、有所不為。放開搞活,從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政府自我削權咬牙“卸胳膊”,勇下簡政放權“先手棋”,一招招“減法”都是在給企業松綁減負,給創新創業清障搭臺。解除原本就無須加之于身的束縛和捆綁,打破原本就不適應市場規則的門檻和關卡,權力“減法”讓市場中的主體舒展筋骨、輕裝前進、大展拳腳,讓社會創新創業的內生活力競相迸發和涌流,讓更多民眾收獲新的改革紅利和沉甸甸的獲得感。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
兩年多來,國務院部門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537項,投資核準事項中央層面減少76%。注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后證、年報公示制等一批高“含金量”的新政策真正放權給企業和市場。有質量的“減法”不僅刺激新增市場主體呈現“井噴式”猛增,并且帶動就業增長。今年一至四月份,新注冊企業保持每天1萬戶,城鎮新增就業445萬人。自貿區“虹吸”效應、中關村創業潮涌等都一再印證,簡政放權的力度有多大,職能轉變的速度有多快,市場和企業的活力就有多強。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下行壓力較大,但壓力里面也蘊藏著活力。這個活力就是中國市場還是有著巨大的空間和潛力,關鍵在于創造。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有賴于政府繼續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堅決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同時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中央和各級政府要用放權讓利的“減法”,去調動社會創新創造熱情的“乘法”,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所有社會成員各得其所、各展其能,使國家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必然的選擇。(王丹)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總部署總安排,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新起點。在這個新起點上,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切實抓緊抓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堅持職權法定,首先要依法規范行政機關的職能和權限,科學合理設置政府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推進政府職責、機構和編制法定化,實現組織法定。
16日,浙江省省長李強表示,要加快政府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其二,在政府職能轉變上,李強表示,全面清理省級各部門行政權力,啟動富陽市推行權力清單制度試點,依法削減行政權力,公開權力運行流程。
當網友質疑政府“強制捐款”的時候,當地官方回應是“自愿”。可是,它依然難以打消公眾的質疑——有政府形成的紅頭文件,按職務設定明晰的捐款數額標準,不捐就天天打電話逼捐……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構建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做到政府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醞釀已久的新電改方案《深化電力體制改革若干意見》正在征求相關部委、電網以及電力企業的意見,意見的核心思路是放開增量配電業務和所有售電業務,同時政府部門對現屬于國家電網的“國家電力交易中心”進行專門、獨立管理。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看來,囊括了“權責統一”“廉潔高效”等內容的法治政府建設,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條件,也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保障。“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是四中全會“決定”確定的關于法治政府建設的六項目標和標準。
二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保證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積極作用;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三推進綜合執法,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
事實上,政府信息是一種公共物品,及時、準確地公開信息是政府的義務,是保障公民權利、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讓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必然趨勢,也是避免權力隨意運行、遏制權力腐敗的內在要求。
大部制改革方案引來大量評論,其中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本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向市場、社會放權,但究竟能放到什么程度,這不僅取決于設計方案,而且取決于改革的實踐過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2014年召開的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有21次會議討論了“簡政放權”,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超300項。據了解,2013年版的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目錄與2004年版相比,取消、下放、轉出企業核準事項49項,需要報中央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60%。
全面準確深入貫徹落實四中全會關于政府職能法定化的要求,必須致力于建立健全良法體系,通過良法規范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政府依法履職。要解決由誰來對政府職能立法的問題,做好政府履職確有良法可依據的文章。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薛瀾:經過前面7批、600多項行政審批下放以后,我覺得簡政放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9月12日《新京報》) “年輕人都擠著想去做公務員”構成“一種嚴重浪費”,站在社會公共理性、價值理性角度,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年輕人爭做公務員”所構成的“浪費”,不僅是一種人力資源配置意義上的“浪費”,更是一種政府公共服務和公共權力配置監督上的“不到位”。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10多天后,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震驚世界的特大地震。突如其來的災難堪稱對條例實施的第一場“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