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為加強縣域治理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作為縣一級的領導干部,必須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維方式,以堅定的政治自覺、強烈的使命擔當,推動“四個全面”在縣域開花結果。
破解科學發展難題富民強縣
當前,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縣域發展面臨著資源管理粗放、產業層次較低、創新驅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制約著縣域經濟做大做強。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出路是發展轉型、產業升級。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縣域必須樹牢科學發展理念,緊緊抓住當前產業調整、轉型升級的“窗口期”,主動適應新常態,運用新思維,拿出新舉措,全面推進集約發展、集聚發展、創新發展,促進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就遼中而言,要主動融入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踐,充分借勢母城沈陽的輻射帶動效應,打造沈陽國家裝備制造基地的配套區;積極探索沈陽綜合保稅區的創新發展模式,打造開放合作的新高地,建成中德先進裝備園功能延展區,進而實現把遼中納入沈陽新一輪發展的國家級自由貿易新區。強縣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富民,讓群眾生活得更好。不能把經濟“指標”等同于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群眾對GDP沒感覺,更關注自己的生活是否有變化。因此,要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大力實施富民福民戰略,在發展中改善民生,在發展中為民謀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石。
破解活力不足難題改革創新
從縣域層面來看,也面臨著發展后勁不足、產業優勢不突出、資源要素制約、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等各種難題,并且存在著越是發展快的縣域,遇到的難題也越多、越早、越復雜的“邊界效應”。改革就是破解難題、化解矛盾的法寶,不改革就沒有前途,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沒有更高層次的發展。我們必須以縣域發展共性難題和重點問題為導向探路攻堅,以辯證思維統籌推進改革,以改革動力激發發展活力。一方面,把握改革脈搏,主動承接。必須準確把握中央和省、市改革精神,注重改革的關聯性、整體性、系統性,把各項改革任務承接到位、落到實處,確保改革不偏離方向。要樹立全局眼光,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動,切忌單兵突進或孤立片面地想題目、辦事情、抓改革,讓各項改革綜合配套、協同推動,構成整體合力。另一方面,結合縣域實際,積極探索。在深入透徹分析和掌控縣情、民意基礎上,找準改革突破的關鍵點、著力點,深化改革措施,將改革不斷引向深入,靠改革促發展、靠改革調結構,讓各類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涌流,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破解城鄉二元難題城鄉統籌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縣域涵蓋城鎮和鄉村,是承上啟下、聯接城鄉的樞紐,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中居于重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在縣域治理中,做好統籌城鄉這篇文章,全面推進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色產業“一體化”,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以科學規劃為龍頭,編制覆蓋全域的縣城、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三級”城鎮規劃體系,形成“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投入一支筆”的格局,促進區域、城鄉、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多元投入為保障,以新型城鎮化、宜居鄉村等為載體,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積極探索PPP等融資模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村鎮,加快推動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以均等普惠為目標,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積極打造城鄉公共服務圈,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等值化,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環境和縣城一樣,保障和市民一樣,讓農村與城市比翼齊飛。
破解片面發展難題文明創建
在統籌推進“四個全面”的實踐中,更加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們要切實增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意識,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不能富了口袋、貧了腦袋”。要抓價值引領“鑄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在群眾中深深扎根、枝繁葉茂,凝聚起共同的價值追求。要抓道德建設“強基”,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實踐,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大力選樹群眾身邊的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要抓社會文明“正風”,在立行為規范、立先進典型、立良好風氣上下功夫,著力培育良好社會風尚,讓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植根群眾、深入人心。積極改善城鄉面貌和群眾精神風貌,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突出文化育民惠民,讓廣大群眾過上更加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遼中以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引領,同步提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讓全縣人民生活得更有信仰、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
破解依法治縣難題健全法治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在推進“四個全面”實踐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徑,更是制度保障。縣域法治建設在整個依法治國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具體實踐。切實增強法治意識,把法治貫穿于各領域、各環節,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做決策、干工作,做到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溫暖每一位市民。加強基層和社會各領域依法治理能力,進一步強化基層網格化管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融入人們的精神血脈之中,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和行動自覺,讓法治之樹扎根基層。
破解管黨治黨難題強健隊伍
全面從嚴治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起著政治保證、組織保證。作為縣委書記,必須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增強角色意識和政治擔當,懷揣忠誠、肩負責任打好“三個硬仗”。打好思想建設攻堅戰,切實加強全縣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突出抓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培訓,引導黨員干部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打好組織建設陣地戰,堅持問題導向,緊盯基層黨建工作薄弱環節,深入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打造服務更加有力、發展更加有為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打贏作風建設持久戰,旗幟鮮明地轉作風、反腐敗,推動專項整治向鎮村基層延伸、拓展、深化,小處著手、難處發力,常態化巡查、常態化監督、常態化整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變一時嚴為一直嚴,推動作風持續好轉。(作者系中共遼寧省遼中縣委書記)
“報告中,謝伏瞻同志提到,要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2015年,對于河南來說,是依法治省的開局之年,也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為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省政府法制辦牽頭制定落實意見,梳理行政執法權責清單,完善執法程序,規范執法流程和行政處罰裁量權,開展法制教育培訓,建立督導體系。
改革就是破舊立新,30多年改革開放,極為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必須處理好破與立、發展活力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堅忍不拔才能勝利,半途而廢必將一事無成。”2015年新年鐘聲敲響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致辭中,如此勉勵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人民,如此鼓舞行進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
近日,余愛水少將他關于“中國為什么勝利,日本為什么失敗”的研究之作投書光明理論,授權光明網首發,以饗網友。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深刻總結起來,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在這場偉大斗爭中,中國必然勝利,日本必然失敗。
無論是簡政放權的行政體制改革,或是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改革,都依法治國之國家戰略的實施步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臺階。盧梭說過:“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深化審判、檢務、警務、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的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加強法律文書釋法析理。
全會認為,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要完善法治監督體系,強化對憲法法律實施的監督,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強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全面依法治省有效推進。
3月23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在鄭州舉行。全會認為,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從人情往來、奢靡浪費的困擾中跳脫出來,回歸親情團圓、安樂祥和的節日內涵,春節的返璞歸真,正是黨心民意之所向 春節往往被視作觀察風氣、把脈文化的重要窗口。春節從人情往來、奢靡浪費的困擾中跳脫出來,回歸親情團圓、安樂祥和的節日內涵,正是黨心民意之所向。
法治的邏輯起點在立法,生命力和特色則在于實踐。科學和民主是貫穿我國立法始終的兩條紅線,互為表里,不可偏廢 日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從一部良法誕生和施行的過程來看,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離不開立法規劃的科學設計、立法內容的廣泛調研、立法程序的合理設計、立法過程的民眾參與,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收到總書記回信一年來,“本禹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充分發揮著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聚集起越來越多的愛心大軍。廣東惠州形成了人人爭當志愿者、處處都有志愿服務的生動局面;吉林全省農村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
—寫在首個國家憲法日 12月4日,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11版·法治·國家憲法日特刊 同樣,我國國家憲法日的設立,將使得憲法教育、憲法宣傳更加有的放矢。總的看來,國家憲法日的設立標志著依憲治國邁出了嶄新的一步,鑄就了新中國憲法史上的里程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繪就了依法治國的新路線,依法治網成為網絡管理的前進方向。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要把握互聯網生態規律,清醒認識“網絡即現實”。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要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立體構建四層“法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