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這是我們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為何有這樣的道路自信?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分析。本版的幾篇文章,分別從“文明”“國情”“特色”等視角看中國道路,得出了結論:我們的道路自信是一種客觀和清醒的自我認識。
――編者
從“文明”視角看中國道路
中國道路是復興中華文明的正確道路
鄒詩鵬
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自信,并不是心理上的自負與浮夸,而是因為這條道路是復興中華文明的正確道路,同時體現著對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自覺擔當。
中華文明是世界諸多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有多方面的原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地緣政治;中原地區發達的農業文明及其輻射與凝聚效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結構及其認同效應;社會財富的持續積累及其傳承;人口流動的傳統及其社會活力;巨大的學習與創新轉化能力;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釋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和平主義與天下關懷的精神;等等。在古代相對隔離的世界版圖里,中華文明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域外文明也視中華文明為大國治理的典范。西方啟蒙運動的一個初衷,就是不滿于歐洲中世紀后分崩離析、紛亂不已的狀態,希望重回羅馬帝國時代,遂把中華文明看成大國治理及國家自信的楷模。但是,隨著工商業、資本主義和海洋文明的興起,西方大國在崛起后迅速改變了自己的歷史觀,形成了西方中心主義,中國被卷入西方大國全球性的殖民主義擴張之中,備受欺凌,中華文明遭受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變局”也成為中華文明艱難復興的歷史起點。
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先是建立了獨立自主的現代中國,奠定了中華文明復興的根基;然后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中華文明的復興又有了新的格局與氣象。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的,“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當此之時,我們應該愈加敬畏自身的文明傳統,感念這一古老民族為實現文明復興已經付出并仍在付出的艱辛;我們也應該更加堅定對中國道路的自信,篤定信念,為真正實現中華文明復興而繼續努力。
也許有人會問:要復興中華文明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嗎?中國為什么要選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講得清楚的。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道路選擇主要有三條:君主立憲要走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要走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要走的道路。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的鬧劇,日本的強勢裹挾,清末民初的亂局,決定了所謂的君主立憲是條死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要走的道路仍難以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身份,而且其關于民族國家的構想顯然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歷史性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推進改革開放以實現文明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洗禮,但不能因此如西方激進左翼理論家那樣將中國道路稱為“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這顯然是誤判,因為中國道路有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使命擔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改革發展使廣大民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然,在文明復興路上,我們仍然需要向西方學習,畢竟西方現代文明積累和沉淀了幾百年。在經歷過早期資本主義危機,19世紀中葉以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逐漸形成了基于民族國家的治理文明;20世紀60年代以來,面對當代資本主義工業及其環境危機,西方特別是歐洲經歷了旨在提高生活質量的新文明運動。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當下中國在文明建設中,正在直面問題、主動作為,努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自己的制度文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無疑會大大加快文明建設的步伐,對此人們滿懷信心與期待。
沿著中國道路實現中華文明復興,也將給人類文明未來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近些年來,國外經常會出現中國崩潰論或中國威脅論,這實際上是用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強權邏輯來看待中國崛起;甚至說,這是將人類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將中國道路置于人類文明系統之外得出的偏見。中國道路秉承和平主義傳統,倡導多極化及多樣性,倡導和而不同與合作共贏,其所代表的正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從鄧小平同志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時代主題的判斷,到習近平同志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及其“一帶一路”大手筆式的實踐,均體現了中國道路對于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自覺擔當。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故而,我們可以判斷,本次G20峰會應該會是一期中國經濟道路的推廣課,中國改革經驗的傳授課,中國理論自信的普及課,而且我們是無私地與人分享和交流的。
一戶一人從事農家樂、一戶一畝產業基地、一戶一棟宜居的安居房……“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立志要在江西率先脫貧“摘帽”。視頻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考向幾百位聽眾講述了他心中的中國道路:
今天,中國發展的成功,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國際影響,源于堅持中國道路、增創中國優勢。“從北京汲取靈感”,堪稱一種國際現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非同尋常的國際影響就是一個突出的標志。
會議指出,“走轉改”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代中國的鮮活實踐,是新時期我國新聞戰線的一次重大實踐創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中新社及北京、上海、廣東黨委宣傳部負責同志發言。
盡管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過“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但關于中國模式的話語權一直沒有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近來,一些人唱衰金磚國家,中國模式又無形中承載著證明新興國家發展模式合理性的時代重任。
“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卡爾扎伊:說到發展模式,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卡爾扎伊: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組織,它由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和重要國家組成,它對推進阿富汗重建進程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
據公安部網站消息,中國道路交通安全論壇8月29日在京舉行。公安部副部長黃明指出,到2012年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4億輛,其中汽車1.2億輛,汽車駕駛人突破2億人,公路通車里程423.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
五年,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電光石火的一瞬間。對于中國,五年卻讓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汶川地震災區脫胎換骨、浴火重生。短暫的五年歷程,書寫了諸多令世人驚嘆的奇跡與精彩,見證著億萬人民在“中國道路”上戰勝艱難困苦、不斷切近“中國夢”的奮進足跡。
在中信出版社的新書《中國道路》中,意大利學者洛麗塔·納波利奧尼對中國的發展予以了熱情的贊賞。在這種不同的視域下,我們似乎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國改革發展的清晰脈絡,同時,對于中國的未來將會予以深入的思考。
擔負起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社會責任,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時代重托,是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華民族同心構筑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廣大新聞工作者要自覺履行職責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道路連接過去,通向未來,指引方向,更決定命運。站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新節點,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認準腳下的中國道路并堅定不移走下去,中華民族必將在億萬人民的接力奮斗中實現偉大復興。只要團結一心,不懈努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奮進在中國道路上的中國人民,一定能創造出無愧時代和歷史的新業績。
沒有一種夢想,比億萬人民美好期待匯成的中國夢更為恢弘壯麗;沒有一種力量,比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接力奮斗更能撼天動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五位一體”建設,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