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3日消息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4月份用電量同比增長1%,較3月份環比回升4.7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超過10%。1-4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領先于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速0.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比進一步提升。
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4月份同比名義增長10.0%,消費活力顯現,尤其是新興消費業態的活躍度漸顯。全國網絡銷售總額1-4月份同比增長0.3%,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9.9個百分點。
一系列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在觸底回升。事實上,對經濟回暖已經成為共識。
此前,根據15家大型投行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對于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4家投行給出了高于3月份5.6%的展望。
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結束過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長,步入新常態。這種新常態之“新”不僅在于經濟增速的新區間,國際經濟新形勢,還在于經濟改革的新部署與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全面部署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生態文明的全方位頂層制度設計到國務院全面推進簡政放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大力扶持創業創新,都是在為激活市場主體,釋放潛在增長空間,謀遠慮,布大局。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肇始,一場全面減稅的攻堅戰開始,與此同時,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的簡政放權,清理各項不合理費用,為市場清障減負,破除阻礙創新創業的“堵點”,讓創業創新主體輕裝上陣,全面釋放干勁和活力。
改革的動力來自于對新經濟增量版圖的宏大愿景。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指出,中國經濟不僅要看實際增長率,更要看潛在增長率。瞄準改革紅利明顯的領域,增強改革的穿透力,可以從諸多方面挖掘潛力,提高近期和未來的潛在增長率。
如果說改革的深化與推進是在為中國經濟增長積累后勁,那么對經濟運行的預調微調則是確保長期改革的基石穩固。不容忽視的是,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較1-3月份回落1.5個百分點,出口形勢依然嚴峻。成績得來不易,而鉗制新經濟做大做強的阻隔依然存在。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經濟的定向調控相結合,才能讓中國經濟厚積薄發。(記者易玨)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可以預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重溫鄧小平同志的警句,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為科技創新留出時間、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