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圍繞全面依法治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推進科學立法,完善以憲法為統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嚴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堅持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要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系統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共分8個專題,收入193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獻。其中部分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于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是基于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
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將普通百姓一直禁錮于“民不告官”、“民不與官斗”的一種常態中,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分析來看,這是一種慣性思維——即當地政府可能養成了不理會“民告官”案件的壞習慣,也是一種官僚思想,還像一種“老大”作派。
這一年,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啟了向著全面小康的最后沖刺。2015年,“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治國理政方向,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貫穿全年工作的一條主線。
實踐證明,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推進落實“四個全面”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更好履行政府職能的現實需要。
這一年,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啟了向著全面小康的最后沖刺。
“律師是法律職業從業人員,更是維護司法程序公平正義的重要一環。警方表示,以周世峰為首的這批律師還煽動網民對政府工作人員實施電話滋擾,對法官、執勤民警等進行侮辱誹謗、威脅恐嚇。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自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便呈現出井噴之勢。毫無疑問,要依法治網首先就需要有完備的法律,也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毫無疑問,要想落實“依法治國”方略“依法治網”就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共分8個專題,收入193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4日至2015年2月2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批示、指示等30多篇重要文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要實現良法之治、落實依法治國、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就必須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或者主張治理國家。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獲知對“依法治國”不同的理解。而對于拼搏在生產生活經營第一線的普通公民而言,莫過于讓自己做人辦事更有規矩、更有安全感來得真實,來得實在,來得坦坦蕩蕩。
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只要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于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有利于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就堅定不移向前推進。
法治的生命在于實施,依法治國的功效在于實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抓住依法治權、依法治官這個關鍵,切實把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