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警方通報,一個謊稱某網站環保頻道主任的冒牌記者陳某,4年間伙同他人通過有償刪除其在網站自行發布的企業環境污染負面信息,非法獲利600余萬元。近日,陳某等4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獲歸案。這也是2015年“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行動查處的全國首起刑事案件(4月4日《北京晨報》)。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主體的信息網絡日益普及,“大數據”已在悄然間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公共性、匿名性和便捷性等特點,一些不法分子將網絡作為新的犯罪手段,這其中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更是一大公害,嚴重擾亂市場和公共秩序,也為公眾所深惡痛絕。
現實生活中,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合法網站捏造不實信息或者以“檢舉揭發其自身的不當行為”等方式進行敲詐;二是利用非法網站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蓄意炒作新聞稿件,迫使企業進行有償刪帖。而被敲詐的一方,考慮到自身形象和網絡傳播的“乘數效應”,往往會選擇花錢消災,以求息事寧人,從而讓敲詐者屢試不爽。
毋庸置疑,虛擬世界不是虛擬責任,尤其當虛擬世界的網絡行為與現實世界出現交叉和利益關聯時,就更應當同現實世界的行為一樣納入法律調整范疇。當然,之所以說網絡行為具有虛擬性,是因為在大多數時候,網絡行為是一種具有純粹性的目的性行為,不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但當它突破其目的性的純粹性,而賦予其他目的的映射性特征時,網絡行為就會成為行為人達致某種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網絡敲詐等,這也是網絡行為為何會導致在現實世界犯罪的根本原因。
而事實上,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也從未是有些人所認為的“法外之地”。我國刑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規定,行為人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違反國家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2013年“兩高”出臺的《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直接將法治理念由現實世界延伸到虛擬空間,進一步厘清了網絡行為的法律界限。而今年由國家網信辦牽頭的、四部門聯合開展的“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行動,把查處大要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更彰顯出依法治網的決心和力度,并以此為引領強力推動依法治網專項工作的深入進行。
網絡不僅是新聞產業衍生與發展的新媒介,也是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輿論場,更是社會意識形態和各類思潮的集散地與放大器。因此,一方面,依法治網需要各部門形成打擊合力,建立長效機制,堅持標本兼治;另一方面,依法治網也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積極舉報,共同監督,群打群防群治。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等不法行為滋生的土壤,才能實現網絡空間的凈化與清明。(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魏干)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1日宣布,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啟動“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力爭用半年左右時間,著力解決這一損害群眾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使網絡空間全面清朗起來。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有產業化趨勢,尾大不掉成為治理的重點。
最高人民法院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該司法解釋將于10月10日起施行。正是基于此,若不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那么網絡人身權就可能因為“法律真空”而成為真正的“法外之地”。
美國總統奧巴馬1日發布行政命令,宣布設立針對網絡攻擊的制裁制度。奧巴馬說,制裁措施將打擊通過網絡行為破壞美國重要基礎設施和電腦網絡系統、竊取商業機密或敏感信息的個人和實體。
美國總統奧巴馬1日發布行政命令,宣布設立針對網絡攻擊的制裁制度。奧巴馬說,制裁措施將打擊通過網絡行為破壞美國重要基礎設施和電腦網絡系統、竊取商業機密或敏感信息的個人和實體。
奧巴馬1日發布行政命令,宣布設立針對網絡攻擊的制裁制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繪就了依法治國的新路線,依法治網成為網絡管理的前進方向。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要把握互聯網生態規律,清醒認識“網絡即現實”。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要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立體構建四層“法治體系”。
金秋十月,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法治中國的新華章定下了一個明朗的基調。另一方面,廣大網民也應當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網絡空間有所為、有所不為,自覺爭當尊法守法的中國好網民。
最近,美國就網絡安全頻頻出擊,對華展開強大攻勢。美國是當前全球互聯網絡的唯一主人,擁有得天獨厚的網絡資源優勢,在全球戰略中主打網絡安全牌,發動網絡安全攻勢,可獲得“不戰而勝”的多種戰略效益和利益。
縱觀2012網絡風云,毋庸置疑,互聯網已經成為釋放中國社會“正能量”的一個重要平臺。對于一個網民數量超5億的互聯網大國來說,在法治護航下持續釋放網絡“正能量”,才能凝聚建設和諧社會的持久動力。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啟動兩個月來,各地網信部門對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違法違規活動采取了取消備案、關閉網站、執法談話、立案偵辦等措施,成效明顯。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不會隨著整治而煙消云散,那么,如何將責任固化為行為自覺,可能是接下來要思考的核心議題。
1月8日,由國信辦指導、央視網中國公開課頻道策劃制作的《網絡大講堂》系列原創公開課,第三集《網絡道德從心開始》上線播出。毫無疑問,倡導網絡文明,規范網絡行為,培育網絡道德,構筑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的互聯網環境與陣地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文明社會的應有期待。
10月24日,中央網信辦舉辦“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座談會。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中國互聯網真正成為阿里巴巴的寶庫,而不是潘多拉的魔盒,才能讓蓬勃發展的中國互聯網這一高速列車,擁有更好的“剎車”。
10月24日,中央網信辦舉辦“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座談會。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中國互聯網真正成為阿里巴巴的寶庫,而不是潘多拉的魔盒,才能讓蓬勃發展的中國互聯網這一高速列車,擁有更好的“剎車”。
10月24日,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信辦)舉行的座談會上表示,對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律規范、引領、保護和促進作用要全盤考慮。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國方方面面發生著巨變,13億中國人分享著改革巨變帶來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從百姓最直觀的感受說起”系列評論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