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胸懷天下、情系人民,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講得最多的是人民,傾注最深的是民生,反復強調“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興衰成敗在人民”,鮮明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明確要求“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邊疆民族地區、宗教氛圍濃厚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反分裂斗爭的第一線和主戰場。能否把民生這件大事辦好,事關人心向背、事關民族團結、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黨在西藏的執政基礎,必須始終作為頭等大事,時時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里,堅持不懈做好、須臾不可放松。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和關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貫徹落實俞正聲主席“依法治藏、長期建藏、爭取人心、夯實基礎”的指示要求,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最大政治、把改善民生作為最大政績,大力實施民生先行戰略,財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千方百計解決好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改善城鄉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及時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送到各族群眾的心坎上。
堅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廣泛開展“黨員干部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于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們堅持把為民愛民親民安民作為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在廣大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進村入戶“結對認親交朋友”活動,推動黨員干部通下情、接地氣、聽民情、解民憂。充分發揮省級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每名省級領導干部聯系1個縣、1個村、1座寺廟和2—3戶困難群眾,每季度到聯系戶家中住上幾天,平時保持聯系,時常邀請結對群眾到家中“走親戚”,并形成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作用。全區鄉科級以上黨員干部每人聯系2—3戶困難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心貼心與群眾結親戚、交朋友,與廣大農牧民群眾連上了“親情鏈”、架起了“連心橋”。
堅持與各族群眾心連心同甘苦共患難,深入開展干部駐村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條件艱苦、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錘煉人。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西藏地處邊疆、地廣人稀,一些地方群眾常年見不到干部、干部常年見不到群眾,遇到困難問題不能及時解決。針對這一情況,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在全區持續開展干部駐村工作。實現干部駐村全覆蓋,每年從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選派2萬多名干部組成工作隊,進駐全區5465個行政村(居委會),堅持隊員當代表、單位做后盾、一把手負總責,完成建強基層組織、維護社會穩定、拓寬致富門路、開展感黨恩教育、辦好實事好事五項重點任務,直接聯系服務城鄉群眾,盡心竭力解民憂?;顒娱_展四年來,各級駐村工作隊幫助各村梳理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組建合作組織,組織技能培訓,開展訪貧問苦送溫暖活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取得了群眾得實惠、干部受教育的良好成效。
堅持充分調動各族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廣泛開展“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參與社會管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西藏地域遼闊、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社會治理難度大、民生改善任務重。我們立足特殊區情,創新社會治理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采取黨委、政府引導與群眾自愿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區廣泛開展“先進雙聯戶”創建評選活動。一是聯戶聯責促增收,堅持以促進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目標,支持引導城鄉居民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采取“聯戶單位+公司+農戶”或以資金、技術、土地、房屋、設備入股等方式,興辦合作經濟組織、選擇各類增收項目、拓寬群眾致富門路。二是共建共享保平安,堅持與群防群治、網格化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把工作觸角延伸到村民組、居民區和每家每戶,各聯戶單位積極參與綜合治理、開展治安巡邏,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對重點人員、外來人員的管理,從源頭上消除各類治安隱患,做到大街小巷有人管、村村戶戶有人看。
堅持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辦好利民惠民實事好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我們緊緊圍繞各族群眾和僧尼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堅持每年辦好利民惠民“十件實事”,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更加”:讓各族群眾享有更好的教育,大力發展學前“雙語”教育和職業教育,完善15年免費教育政策、提高年生均補助標準,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擁有更穩定的工作,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西藏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獲得更滿意的收入,拓寬增收渠道、縮小城鄉差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3%、增幅列全國第2位;享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農牧區免費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為所有城鄉居民和在編僧尼每年進行免費健康體檢,篩查確診的10000多名先心病兒童全部得到有效治療;創造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基本完成了46.03萬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了拉薩城市天然氣供暖工程;營造更優美的環境,實施水、電、路、訊、郵政、廣播電視、農家書屋、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基本解決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13萬人實現了穩定脫貧,改革發展穩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
堅持最大限度地團結群眾爭取人心,落實好利寺惠僧政策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改善民生、實現全面小康,不能把任何一個群體落下、不能讓一個人掉隊。西藏是一個信教群眾比較集中的地區,全區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座、在編僧尼46000人、信教群眾200多萬人。我們堅持把寺廟作為基本的社會組織,把廣大僧尼作為公民和朋友,把寺廟僧尼工作作為重要的群眾工作、民生工作,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完善落實利寺惠僧各項措施,使寺廟僧尼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與溫暖,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促進宗教和睦、佛事和順、寺廟和諧。注重關心關愛,充分發揮寺廟管委會和駐寺干部的作用,認真履行教育管理服務職能,每個駐寺干部與一至幾名僧尼交成朋友、開展一次家訪、辦一件實事、建一套檔案、暢通一條聯系渠道,形成一套管委會、寺廟、僧尼家庭協調聯動的管理機制。改善公共服務,把寺廟基礎設施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使每座寺廟都有國旗、有路、有水、有電、有廣播電視、有通訊、有報紙、有文化書屋,讓僧尼不出寺廟就能了解到黨和政府的政策、社會的進步,感受到西藏安定祥和、發展變化的新局面,引導僧尼走崇尚科學文明的生活路子;把寺廟僧尼全部納入社保體系,為所有在編僧尼辦理了醫療、養老、低保、人身傷害意外保險,并建立健康檔案;將僧舍修繕納入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將寺廟文物納入文物保護范疇統籌推進。加強激勵引導,在全區深入開展和諧模范寺廟暨愛國守法先進僧尼創建評選活動,使先進寺廟和先進僧尼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有激勵,充分感受到黨的宗教政策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了廣大僧尼爭先為發展穩定作貢獻的積極性,促進了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堅持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穩定成果,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邊防建設和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堅決維護邊疆安全穩定和繁榮發展”。“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邊境地區是西藏民族成分最多、人口較少民族聚集地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地區。我們堅持把提高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擺上突出位置,大力實施強邊固邊、興邊富民戰略。加大政策傾斜,把邊境地區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按高于非邊境縣20%的標準加大對邊境縣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完善普惠和特殊補貼相結合的財政支持政策,對人口較少民族采取更加特殊的扶持政策,使邊境縣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區平均水平。改善基礎設施,加強邊境地區交通、水利、通訊、電力建設,所有行政村、邊防哨所通水、通郵、通電話、通寬帶、通廣播電視。發展社會事業,邊境地區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7%,新建改擴建21個邊境縣衛生服務中心、充實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為邊民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實行邊境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制度,推進文化固邊工程、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生態環境,加大邊境地區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力度,實施植樹造林、草原補播、人工種草工程,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構建沿邊綠色生態屏障。提高群眾收入,支持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致富技能、拓寬致富門路,16歲以上邊民每年均能領取800—1200元邊民補助,邊境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全區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F在,所有邊境縣、邊境鄉鎮、行政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實的工作,把民生這個大事辦好、好事辦實,讓全區各族群眾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關懷,共享改革發展穩定成果,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確保2020年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昨日,省人社廳首次曬出“家底”,公布了《2015年度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全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5403元,比2014年增加3224元,同比增長7.6%。
交通協管員、社區協理員、綠化保潔員……隨著就業工作力度的加大,作為對就業困難群體實施就業救助重要手段的公益性崗位,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身邊。人社部門要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數據庫,實行實名制管理,對不合格的用人單位取消設置公益性崗位用人資格,對違反政策上崗的取消其上崗資格,并追究相關責任。
使用公益性崗位的用人單位應與就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實行勞務派遣的,由勞務派遣公司與就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或地方政府將為就業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公益性崗位人員發生工傷事故后,按照工傷保險相關規定執行。
使用公益性崗位的用人單位應與就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實行勞務派遣的,由勞務派遣公司與就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或地方政府將為就業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公益性崗位人員發生工傷事故后,按照工傷保險相關規定執行。
2013年,市政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放在就業工作首位,組織召開全市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會議,啟動高校畢業生推進行動和職業指導進校園活動。趙青是市城管局市容督查員,49歲的她成為市政府專門為下崗工人設置的公益性崗位的受益人。
我市不斷創新方法,完善困難人員就業援助措施,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的就業安置。我市把隨軍家屬和轉干家屬安置工作作為創建“雙擁模范城”的重點工作,納入就業工作安置計劃,安置隨軍家屬和轉干家屬20名,發放隨軍家屬生活補助費18萬元。
2014年元旦、春節來臨,河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12月30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務實節儉做好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確保全省人民度過歡樂祥和的節日。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執法檢查,保證農民工節前及時足額拿到應得報酬。
鄭州市“2013年民營企業招聘周”定于下周二(5月21日)啟動,主會場為鄭州市人力資源中心市場。除鄭州市人力資源中心市場為主會場外,還將在鄭州市市屬六縣(市)及上街區設分會場,“中部就業網”、“鄭州人才網”同時進行網上招聘活動。
日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做好2013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確保全省人民群眾度過歡樂祥和的節日。
各縣(市)及航空港區要開發城鄉交通協管、保潔、保安、保綠等公益性崗位,安排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職業培訓每天30元生活補貼 新政規定,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培訓機構集中培訓(包括實習)的,每人每天給予30元的生活費補貼。
2006年,開封市龍亭區午朝門辦事處文昌社區原主任殷莉霞利用職務便利,私自開具社區“零就業家庭證明”,獲得公安局巡防公益崗位,共受益28215元。
安陽市扎實實施婦女發展規劃,不斷加大婦女就業再就業幫扶力度,積極完善婦女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為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女性勞動者提供平等就業機會,逐步健全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婦女創業機制。
“自主創業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并可申請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或靠政府補助開設網店。濮陽市從今年暑期開始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計劃,包括扶持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放寬高校畢業生創業市場準入資格、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等多項政策。
要加強兵團維穩戍邊能力建設,切實發揮好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新疆穩定的特殊重要作用。
昨日上午,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我省多個廳局“一把手”坐鎮,詳細解答民生熱點問題。省衛計委主任李廣勝:將再次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準,增加60元,達到人均380元;全面落實城鎮居民大病保險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