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薩3月27日電 (記者 趙延)27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林業部門獲悉,西藏林芝地區墨脫縣發現獼猴新種,因該種獼猴成年后具有穩定的臉頰部白毛特征,中國科學家將其命名為“白頰獼猴”。
這一獼猴新種是在由中國國家林業局、西藏自治區林業廳、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和影像生物調查所(以下簡稱“IBE”)組織開展的西藏第二次野生動物調查中發現的。
據了解,2014年,這個獼猴新種由IBE團隊的攝影師李成在墨脫境內發現并拍攝到。2015年3月,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已經被國際權威靈長類研究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美國靈長類研究》雜志)正式接收并確認即將發表。
論文將“白頰獼猴”的模式產地定于墨脫縣格當鄉的崗日嘎布山。李成介紹,那里屬于墨脫自然保護區境內,當地江河與雪山交錯,極易造成物種分化。而且歷史上交通非常不便,即使如今,要抵達白頰獼猴的模式產地,仍要穿越螞蝗與蜱蟲遍布的叢林,攀爬一些危險的懸崖,考察過程異常艱辛。
西藏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宗嘎表示,該獼猴是否能稱之為新物種,還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鑒定和研究,但是這種獼猴在西藏的歷史上未被記載過,是此次野生動物調查中的最新發現。
墨脫縣生物多樣性豐富,素有“天然博物館”和“植物基因王國”之稱,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完)
云南發現兩棲動物新種“騰沖擬髭蟾”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19日宣布,該院劉波團隊從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土壤分離的FJAT—13831T菌株,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種地球微生物——芽孢桿菌屬新種,命名為兵馬俑芽孢桿菌。2010年5月,劉波團隊在國家“973”計劃和農業部“948”項目支持下,在世界上首次開展秦始皇兵馬俑坑土的芽孢桿菌資源研究,從坑土中分離到10株芽孢桿菌。
)3月12日早晨,起床鈴剛剛響起,濮陽市南樂縣張果屯鎮中學校園里就忙碌起來了。
福建寧德檢驗檢疫局25日披露,該局在福建大唐國際寧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進行醫學媒介本底調查時,捕獲蠅類250只,經鑒定為短角亞麻蠅。據統計,今年以來,寧德檢驗檢疫局在口岸醫學媒介本底調查中共發現5個新種,分別是:黑線姬鼠、蜂麻蠅屬、扁頭妙蠅、東方溜蠅、短角亞麻蠅。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教授牛田一成率領的研究小組8日宣布,他們從生活在非洲中部加蓬的野生大猩猩的糞便中,發現了新種的雙歧桿菌。研究小組從生活在加蓬國立公園中的約30頭西部低地大猩猩的糞便中,采集了大量雙歧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