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鰲3月27日電 針對中國官方是否會允許地方政府破產的問題,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27日在海南博鰲表示,中央政府將負起監測責任,不必走到地方政府破產這一步,就能把前述問題解決。
樓繼偉是在當天召開的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分論壇——“市政債: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最優選擇”上作如是表述的。
近幾年來,中國地方債務以及由其可能引發的銀行壞賬一直是各方唱空中國經濟的主要理由。2013年,在“汽車之城”底特律負債超過180億美元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后,中國審計署派出逾5萬名工作人員,對各省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根據該審計結果,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約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債務規模,被多位專家視為處于風險可控的區間。
對此,樓繼偉亦持相同意見。樓繼偉表示,中國的總體債務規模是可控。2014年底,按照最寬口徑估算,中國的總體債務占GDP的比重不到40%,相比其他國家較低。
針對地方政府會否破產的問題,樓繼偉進一步指出,各國制度不一樣,比如美國出現底特律破產,乃至差不多幾年就有一個縣破產,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屬于地方自治,但中國不是;中國的《預算法》只把發債的責任授給省一級,而且只允許財政發債,因此每個省必須對下面所有的債務實施管理。
此外,與西方國家的地方政府基本是負資產的情況不同,中國政府手里有不少資產,存在處置回旋空間。
2014年以來,中國對地方債的治理明顯提速。當年10月,中國官方出臺《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決定建立“借、用、還”相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并首次明確中央對地方舉債實行不救助原則,引發輿論關于中國官方將允許地方政府破產的猜測。
對此,樓繼偉明確表示,中央政府并非不負責任,反而將主動負起監測責任,采取一套包括償債率、負債率和負債增長率等風險監測系統,提出警示,“我們認為不必走到破產就能把這些問題解決。”(記者 陳康亮)
張少春表示,明年將繼續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非政府債券債券形式的政府存量債務。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的目標,明年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辦法。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批準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的決議。根據該議案,2015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鎖定16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債務率為86%。
記者近日從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相關議案中獲悉,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一類債務余額15.4萬億元,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8.6萬億元,三類債務共計24萬億。
預計2015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率為86%。
記者近日從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相關議案中獲悉,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一類債務余額15.4萬億元,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8.6萬億元,三類債務共計24萬億。
昨天,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將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與此同時,伴隨土地及房地產市場的陡然降溫,過去借債發展、靠地還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一些地方的債務風險迅速積聚。在一些政府債務風險突出的地方,債務問題和局部經濟下行互為因果,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投資拉動”難以為繼。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山東考察。李克強考察過湖南,俞正聲去了內蒙古調研,劉云山赴青海、上海調研,王岐山考察了內蒙古,張高麗則踏足寧夏、甘肅、福建調研。
政治局常委到地方調研,可以深入了解地方發展態勢。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山東考察。李克強考察過湖南,俞正聲去了內蒙古調研,劉云山赴青海、上海調研,王岐山考察了內蒙古,張高麗則踏足寧夏、甘肅、福建調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雖然地方政府負債數據有所增加
預算法修正案草案21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進行第三次審議,草案三審稿有條件適度放開了地方政府舉債的權限。鑒此,草案三審稿修改相關規定,適度放開地方政府舉債的權限,同時亦從舉債主體,債務規模和管理方式,舉債的方式、用途、償債資金等方面做出限制性規定。
地方債數據公布之后,風險高不高,如何化解風險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對此,審計署的審計報告亦提出警告: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增長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