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3月5日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新常態”關鍵在“新”,表明老路走不通了。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說,如果期望未來經濟保持活力,必須依靠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而這些新模式只能在創新創業中孕育;辜勝阻表示,需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引擎。
要做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與促進創業密切相關的審批事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營造有利于創業的良好環境;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依法懲治違法行為,保護知識產權,建立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動力,鼓勵創新創造;推進投融資體制、稅收、流通體制等領域的改革,進一步打開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閘門,對擴大就業起到“推進器”、“容納器”的作用。
二是要加大創業資金支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各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整合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完善市場化運行長效機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創業資金支持體系。
三是要健全有利于創業的政策制度,落實和完善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的新機制。
四是搞好創業培訓和服務,推動高校普及創業教育,支持各類培訓機構開展創業培訓,運用社會各類資源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加強跟蹤扶持,使更多的勞動者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
五是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和創業服務,努力擴大創業規模,提高創業比例。
六是開展創建創業型城市活動,健全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考核評價體系,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加大創業宣傳,弘揚創業精神,營造寬容失敗、敢于開拓的氛圍,形成全社會競相支持創新創業的生動局面。(張麗賓 作者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就業與人力資源市場研究室主任)
5月31日,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公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在高校創新創業方面,我省又出新政策。
不僅如此,我省還將實行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支持在校大學生結合所學專業創新創業,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
這幾天,河南出臺了很多政策,比如關于買房、創業的,都是有利于咱市民生活的。“創業基礎”將作為面向高校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核心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不少于32學時、不低于2學分,力爭到2017年實現創業教育全覆蓋。
習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中國經濟網兩會報道特別節目“中經之夜:大眾創業 行穩致遠”訪談現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倪邦文說,在鼓勵創新和創業方面,學校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繼馬云、馬化騰等創業者之后,從北京中關村興起的“創客風潮”,近年來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貴州等地擴散。不僅如此,進一步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還有利于廣泛動員和激勵人民群眾參與改革、推動改革,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
昨天,天津大學宣懷學院(中科創業學院)正式成立。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表示,“創業教育并不只是狹義地讓學生都去開公司、開餐館,而是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在他們心里埋下一顆創新創業的種子,不斷積累、汲取養分,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人社部門要建立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信息數據庫,實行實名制就業服務,大力開展就業見習和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專項行動。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靈活就業,在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辦理實名登記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一定數額的社會保險補貼。
河南省政府辦公廳日前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應當說,在各類創業群體里面,大學生是一個最富有激情,也是最富有潛力的群體,一般來講,創業有兩類:一類叫生存型的,一類屬于成長型的。總之,我們會和有關方面共同抓好“創業引領計劃”的實施,更好地發揮以創新推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樣一個作用。
作為拉動經濟發展、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河南省將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為重點,從政策、資金、市場準入和投資領域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各種形式的社會創業活動。
鄭州市金水區緯一路小學六年級班主任馬小雙也表示,孩子們可能是通過電視或者身邊的例子,無形中學會這樣的方法,“這也是一種創業”。
鄭州市金水區緯一路小學六年級班主任馬小雙也表示,孩子們可能是通過電視或者身邊的例子,無形中學會這樣的方法,“這也是一種創業”。
鼓勵大學生創業,真正的目的應該是鼓勵學生更主動地了解社會,參與社會,而不是把學業放在一邊提前掙錢。”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各高校要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并建立教務部門牽頭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