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副部長胡曉義對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尹蔚民表示,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未來將面臨巨大壓力,除了要繼續擴大養老保險征繳擴面,還將采取漸進式退休政策。此外,人社部一直在研究論證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問題,現在已經基本形成了方案,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報請有關部門審定。(3月10日新華網)
生老病死,人生四維。2015年春晚,莫文蔚一曲《當你老了》,讓很多人心有戚戚。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這不僅是大國責任,亦是社會義務。社保是世界性難題,而中國又恰逢“新興加轉軌”,挑戰遠甚于機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眼下的四個全面戰略,也離不開對養老問題的穩妥回應。
中國的養老問題形勢迫切。據測算,我們國家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14.9%,到2020年將達到19.3%,到2050年將達到38.6%,而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是在下降。顯然,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影響巨大。目前,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也就是3個人養1個人,到了2020年將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將下降到1.3:1。簡言之,勞動人口少了,吃養老金的多了,且這個養老金待遇還必須剛性增長,隨著健康水平的提升,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也必然水漲船高。
好在,從國家層面來看,頂層設計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兜底的暖意。“很多退休老工人年輕時為共和國發展流過大汗,絕不能讓他們年老時再流淚!”3月9日,李克強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說。他當場承諾,對于養老金的正常缺口,國家會盡力支持。李克強同時強調,各地方不能“頭戴三尺帽子報賬”,更不能動這些民生錢、“保命錢”。總理表態話語鏗鏘。
養老,離不開養老制度的轉身與構建。3月8日下午,張德江委員長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時說,健全財政投入制度,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推進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管理和監督,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事實上,這些年來的養老制度改革,立足國情、著眼長遠,以公共責任與市場機制為鳥之兩翼,在三個層面下功夫:一則,多方籌措,做大總量的盤子。譬如在財政開源層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二則,科學運營,保值增值養老基金。“目前養老保險累計結余有3.06萬億元,可以拿來投資運營的主要是這一部分資金”。人社部也表示,經過多年努力,現已形成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基本方案,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按程序報請黨中央、國務院審定。三則,立足長遠,構架養老支撐網絡。譬如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近日表示,將為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提供EET稅收優惠。至于備受關注的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相關部門則表示,“希望今年能夠把延遲退休方案制定出來,后年正式推出,但實施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至少在五年后。”
養老當然不只是個“錢”的問題,但沒有錢,一切美好的制度設計可能都無從談起。養老金的公平、流動、可持續,是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核心問題。事實上,正如財經專家所言,“養老金制度可熨平消費,亦可減貧,調節分配,作用十分重大。”好在新一輪養老制度的變革與調整箭在弦上,有了民生取向、有了民主程序、有了科學決策--“讓每個公民都能優雅地老去”,也許遲早會從夢想照進現實。
9月27日下午,省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省財政廳廳長朱煥然作《關于2016年省級預算調整方案(草案)的報告》。
在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的當下,“以房養老”——一個看上去很美的養老選擇,已經不是什么新名詞,卻總是面臨“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
在2月27日舉行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首屆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 目前我國的社保費率超過了40%,明顯高出發達國家,建議迅速降低五險一金費率,主要是養老保險, 在十年之內要下降一半,單位繳費從現在的20%降到10%。
在2月27日舉行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首屆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 目前我國的社保費率超過了40%,明顯高出發達國家,建議迅速降低五險一金費率,主要是養老保險, 在十年之內要下降一半,單位繳費從現在的20%降到10%。
在2月27日舉行的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首屆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表示, 目前我國的社保費率超過了40%,明顯高出發達國家,建議迅速降低五險一金費率,主要是養老保險, 在十年之內要下降一半,單位繳費從現在的20%降到10%。
對此,各地實施辦法均明確提出,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發給過渡性養老金。
提振年輕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積極性,落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層面,當從收益率、透明度、靈活性等方面下功夫。對于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且老齡化不斷加速的中國,要有制度完善的緊迫感。
應當說,民眾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從全國的情況來看,我國的養老保險處于“收大于支”的狀態,運行情況良好。
征求意見稿首先明確,現代商業養老保險是由商業保險機構提供的,以養老風險保障、養老金管理以及與養老需求相關的財富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
公報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
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個人繳費將執行新標準。昨日,記者從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期間,省會參保職工個人社保繳費基數范圍劃定,每人每月最多繳納985.58元,最少繳納197.116元。
在江西、山西、浙江、四川等地一些農村社區,活躍著新鄉工(鄉村社工)群體,這一生力軍促進了農村社區服務的標準化、精細化。重慶市永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胡波認為,在新型農村社區,留住文化鄉愁,政府不能唱獨角戲,而要整合資源,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現在用國有資產來彌補現行養老保險不足,應該是進一步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正如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增進人民福祉。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市達到1300多個……這些實實在在的努力都是在完善醫療保障網,向更高水平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邁進。
盡管保監會開始排查和統計險企以房養老的推進情況,但目前險企依然沒有成型的以房養老產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