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圖為訪談現場。 新華網 郭 研 攝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 3月6日上午,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
辜勝阻說,穩增長是政府所面臨的非常重要的任務,有人說“唯GDP是落伍,去GDP是任性”,所以怎么看待GDP呢?現在有一個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說去GDP,不把GDP作為一個目標。我覺得GDP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綜合性的經濟指標,如果沒有GDP,我們無法考核經濟工作,因為GDP和就業是連在一起的,GDP和財政收入也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不能唯GDP,不能搞GDP崇拜,不能搞GDP論英雄。但是GDP如果過快失速,急劇下行,帶來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僅會影響就業這個民生之本,還會影響財政收入,從微觀層面還會影響大量的企業。GDP是有局限性的,GDP也有壞GDP,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得用GDP衡量我們現在的經濟工作。
昨天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GDP的增長目標調整到7%左右,2005年以前我們GDP的目標就是7%,2005年的時候把GDP從7%調高的8%,一直到2012年又從8%調到7.5%,7.5是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那么今年,在十年以后又重新回到7%的目標,這個7%是符合新常態的。
首先,我們橫向地來比較,世界經濟增長2.6%,我們去年7.4%,這要高很多,是非常高的。美國經濟增長2.4%,日本和歐盟增長1%左右,我們是7.4,所以從橫向比較來講,它是非常高的。那么縱向來看如何考慮?統計規律表明,如果GDP的規模越大,那么增長速度就會下降,這是一種統計規律。所以李克強總理講,我們現在7%的規模已經很大了,我們實際上是60萬億的GDP,用美元計算是10萬億美元的GDP,體量很大,在這個體量很大的情況下,在60萬億人民幣GDP的總規模下,7%和5年前的兩位數的增長絕對量還要多很多。
所以從縱向來看,隨著規模的增大,它的速度必然會下行。你像發展中國家的速度可能快一點,發達國家很難,美國有2.4就是非常好的,日本和歐盟只有1%左右。所以我們要看到GDP從橫向、從縱向來看,這個其實是不小的。但是要防止它急劇下行,如果到了3和4,那么它首先的影響從微觀上講是企業,再一個是就業,還有財政收入等等都會受到影響。所以GDP不僅是一個量的問題,還是一個質的問題。
過去一年GDP單位能耗下降的比例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不僅要GDP,還要讓GDP消耗更少的能源,這是效率的體現,所以GDP中間有好GDP也有壞GDP。我們現在見到的霾和GDP也有關系,所以我們要去掉無效的投入。還有就是我們不能讓GDP有水分,是實實在在的GDP。所以我覺得從7.5%調到7%,它的絕對量還是相當大的,另外它也可以更好地讓我們調結構、促改革,更好地提高GDP的質量。
李克強總理多次講過,我們不是為了GDP而GDP,我們穩GDP最重要的是要保就業。從過去一年來看,我們的GDP7.4,GDP是穩住了。那么在穩住GDP的情況下我們來看就業,就業是非常好的,超額完成任務,新增就業1300萬以上。這樣算下來,每個百分點GDP的增長帶來的就業是180萬。這樣的就業彈性在2005年也有人算過,大概一個百分點GDP增長下的就業大概是80萬人。所以現在我們每一個百分點GDP的增長所吸納和創造的就業機會從過去的80萬人現在提高到180萬人。所以從比較來看、從可能來看,我們之所以要穩GDP,從民生來看是為了保就業,從政府來看非常重要的是財政收入。
所以從我們穩就業的情況來看,現在我們每個百分點的GDP所創造的就業在不斷增長,還有我們也要看到,在調結構的過程中,我們政府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靠創業帶動創新,這就能夠更好地通過改革的紅利穩就業。總體上來講,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變化,也就是兩個“中高”:一是我們的速度要從高速度的增長轉向中高速的增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與此相適應的就是我們的經濟結構,我們的產業發展水平要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就是說我們的產業一定要升級,在升級的過程中提高GDP的質量,提高我們的效益,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產業一定要上升,從低端往上走,一個是平穩的下行,一個是向上。這個向上就能保證GDP的質量,就能夠保證我們的經濟效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家現在還是擔心我們7%的目標。昨天的政府工作報告講了很多非常重要的措施。
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雙引擎”,這個雙引擎很重要,如果只有一個引擎,這個引擎出了問題,那么我們這個經濟體的運行就不行,就是對傳統產業我們要改造、要提升,另一個是要通過創業和創新打造一個新的引擎。傳統引擎和新引擎兩個引擎,推動整個中國經濟列車穩步前行。所以兩個“中高”、兩個引擎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引擎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做好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7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鄭州開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代表省政府,向會議報告了2016年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下半年政府重點工作。
7月11日,省長陳潤兒在鄭州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聽取經濟運行情況匯報,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他強調,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正確認識形勢,把握工作重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調結構抓轉型、防風險促穩定,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工作重點三:落實企業減負 全面優化過剩產能,厚植發展新動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落實企業減負。
上述變化說明黨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階段性變化內涵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做好新時期經濟工作的指針。 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獲得了海量數據,我們將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些成果。
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備受國內外矚目和認同,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會議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時期,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已從“高速增長”變為“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會議作出回答——“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堅定沉著,統籌施策,引領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7月底,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告別了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我們所要適應的經濟新常態,就新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這是中國經濟適應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運行規律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精神、底線思維,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以沉著冷靜的大國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將繼續造福自身、惠及世界。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