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快訊 > 正文

                充分認識中華獨特價值觀—從中西比較看

                2015年03月04日10:18  來源:人民日報

                5034

                  如何把握我國傳統價值觀特別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觀特色,是價值觀研究的重要課題。價值觀的特色一般是通過對不同理念和事物進行比較、選擇、取舍而顯示出來的。因此,我們討論中華價值觀的特色,就不能局限于中華文化本身,而要將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現代價值觀作為比較對象。中華價值觀與西方近現代價值觀相比,主要表現出四大特色。

                  責任先于自由

                  中華價值觀強調個人對他人、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負有的責任,體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

                  儒家的德行論比較發達,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形成完整體系。其中的忠、信、仁、義、孝、惠、讓、敬等德行的基本取向,都強調個人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如孝突出子女對父母的責任,忠突出盡己為人的責任,信突出對朋友的責任,等等。在儒家看來,個人與他人、與群體存在連續的關系,必須積極承擔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是一種美德。

                  中華價值觀注重關系的立場與個人本位的立場不同,它主張個人與他方構成關系時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而應以自我為出發點、以對方為重,個人利益要服從責任的要求。人常常為承擔責任而忘我,責任往往成為個人社會實踐的重要動力。這樣的立場就是責任本位的立場。同時,由于個人處于社會關系網中,與多種對象結成各種關系,因此個人的責任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個人有多少角色,就相應地承擔多少責任。

                  中華價值觀十分注重責任擔當。孟子講,君子自任以天下為重。從先秦的士君子到漢代的士大夫,都突出責任意識,強調個人對天下國家的責任,而不是突出個人自由。在漢代到宋代的士大夫中,責任意識的代表就是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后,明代士人提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清之際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代林則徐提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為人們所熟知,對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在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中,人權是個人對國家和政府提出的道德、政治要求,更多涉及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卻無法界定個人對家庭、他人、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種權利觀念是西方近現代自由主義哲學的核心,是西方近代市民社會和政治發展的產物。但它把焦點集中在個人對社會的要求,而忽視個人對社會的責任;集中在個人對自己權利的保護,而忽視個人也有尊重他人權利的責任。

                  義務先于權利

                  西方近現代價值觀非常強調個人權利的優先性,而中華價值觀特別是儒家價值觀更強調義務的優先性。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在人和人的關系中強調義務為先,互相承擔義務是中國倫理的一個根本特色。他認為西方近代以來個人主義盛行,形成一種個人本位的社會,不勝其弊,而中國則以倫理為本位。他說:“人生必有其相關系之人,此即天倫;人生將始終在人與人相關系中,此即倫理。親切相關之情,發乎天倫骨肉;乃至一切相關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誼所在,義務生焉。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夫婦朋友至一切相關之人莫不自然互有應盡之義。倫理關系即表示一種義務,一個人似不為其自己而存在,而以對方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處處形見其自己本位主義,一切從權利觀念出發。”

                  梁漱溟認為,中國人的倫理特別強調義務感。這種義務感是開放的,從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區,再到郡縣、國家、天下、宇宙。以義務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強調張揚個人權利,而主張努力承擔對他人的義務、履行自己肩負的責任。這種義務取向特別表現為如何對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在他看來,西方是個人本位,強調以自己為主;中國則是義務為主,強調尊重對方,“從個人本位出發則權利的觀念多,從尊重對方的意思出發則義務的觀念多。”

                  在現代社會,個人生存發展權利為憲法和法律所確認,當然也為社會價值觀念所承認。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權利是最重要的價值,或社會價值觀僅僅為個人權利提供支持。在價值和倫理問題上,權利話語和權利思維是有局限性的,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價值觀甚至是當今眾多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權利話語往往聯系著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權利優先態度,其基本立場是把個人權利放在第一位,認為個人權利優先于集體目標和社會共善。在這樣的立場上,個人的義務、責任、美德都很難建立起來。個人權利優先的主張過分強調保障個人的自由,而忽視促進個人對社會公益的重視,不能正視社會公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因而對于現代社會健康運行來說弊大于利。

                  群體高于個人

                  春秋時期,我國思想家已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觀點。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后也倡導以人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義更多強調以個人為本;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不主張以個人為本,而是強調以群體為本,強調群體在價值上高于個人。

                  在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看來,個體不能離群索居,一定要在群體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進。超出個體的最基本社群單位是家庭,擴大而為家族、社區以及各級行政范疇,如鄉、縣、府、省,直至國家。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特別重視家庭價值,而家庭是個體向社會發展的第一個社群層級。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個人價值不能高于社群價值,強調個人與群體的交融、個人對群體的義務,強調社群整體利益的重要性。我國古代思想家沒有抽象地討論社群,而是用“家”“國”“社稷”“天下”等概念具體表達社群的意義和價值;“能群”“保家”“報國”等眾多提法都明確體現社群安寧、和諧、繁榮的重要性,凸顯個人對社群和社會的義務,強調社群和社會對個人的優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現形式上,對社群和社會優先的強調還通過“公—私”的對立而得以體現:個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國家是公;社群的公、國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說“天下為公”。

                  總之,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是在一個向社群開放的、連續的同心圓結構中展現的,即個人—家庭—國家—世界—自然,從內向外不斷拓展,從而包含多個向度,確認個體對不同層級的社群所負有的責任和義務。《論語》講“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提出“以天下為一家”。如果說家庭關系是中國人的基本關系,則我國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關系擴大、擴充了。

                  現代西方自由主義道德的中心原則是個人權利優先,主張人人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從事活動,認為以一種共同的善的觀念要求所有公民是違背基本個人自由的。而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社會共同的善、社會責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與個人、責任與權利是不同的倫理學概念,反映不同的倫理學立場,適用于不同的價值領域。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堅持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以社群和責任為中心的立場,在贊同自由、人權的同時,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贊成個人優先的立場。

                  和諧高于沖突

                  與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更強調社會和諧、以和為貴,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時期的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形成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諧的意義,在我國文明發展早期就有了。《尚書·舜典》記載,帝舜命其樂官通過詩歌音樂,達到“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說明我國古人已了解音樂促進和諧的作用,體現了早期智者對宇宙和諧的向往。我國古人反復以聲樂之和比喻世界各種事物之間的和諧,從而成為一種普遍追求。如《左傳》中說:“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可見,我國古人將音樂的和諧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族群與族群、人與天地等關系的模型,對“和”的追求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

                  這一思想對儒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經典《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這表明,人類的和諧在根本上來源于天地的和諧,即自然的和諧。和諧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沒有和諧就沒有萬物化生,和諧的實現有著深刻的宇宙論根源。宋代哲學家張載曾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強調從對立到和諧不僅是天地的法則,也是社會、人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諧作為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在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中同樣源遠流長。《尚書·堯典》提出:“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以后,“協和萬邦”便成為中華世界觀的典范。類似的說法還有“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周禮·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則,提出“‘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構建一個和平共處的世界,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持續不斷的理想。

                  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漢代以后被表達為“天人合一”,成為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合一,注重人道(人類社會法則)和天道(宇宙普遍規律)的一致,不主張把天和人割裂開來。天人合一思想不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張天、人對立,而主張天、人協調。根據這種思想,人不能違背自然,而應順從自然規律,使自己的行為與自然相協調。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體現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與自然統一并與自然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主張人主動配合天地的生生變化,在與自然相協調的同時協助并促進宇宙的和諧與發展。這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對糾正無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顧及環境與生態平衡的觀念,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中有一種沖突意識,總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別人。因此,在西方歷史上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中國則沒有出現過那樣的宗教戰爭。可以說,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其文化根源都不在東方。總體來講,同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相比,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強調和諧高于沖突。

                  (陳來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文章關鍵詞:中華文化;仇必和而解;神人以和;史伯;中西比較 責編:李婭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習總澳門談中華文化:一書在手,其樂無窮

                  摘要:習主席稱只要有閑暇,推開中華文化寶庫的大門,他仍是“一書在手,其樂無窮”。面對眼前一雙雙閃亮的眼睛,一個個蓬勃朝氣的少年,習主席勉勵他們說:“你們作為澳門的青年一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畢生之責。

                • 聚焦12位2013年度"中華文化人物"

                   1月8日晚,在澳門舉行的“智慧東方——2013中華文化人物”頒獎典禮上,市委書記祁金立等12人榮獲2013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 祁金立榮獲“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1月8 日晚,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的“ 智慧東方——2013 中華文化人物”頒獎典禮在澳門特別行政區隆重舉行。市委書記祁金立與何鴻燊、席慕蓉、陳可辛等12 位杰出的華人文化精英榮獲2013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 抗戰勝利70周年 中華文化總會籌拍紀錄片

                  據臺灣旺報報道,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20日宣布,2015年為抗戰勝利紀念70周年,文化總會將與民間文創組織共同合作,自2014年陸續推出紀錄片拍攝、抗戰主題影展、學術研討會、文物史料展覽等相關系列紀念活動。

                • 抗戰勝利70周年 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籌拍紀錄片

                  據臺灣旺報報道,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20日宣布,2015年為抗戰勝利紀念70周年,文化總會將與民間文創組織共同合作,自2014年陸續推出紀錄片拍攝、抗戰主題影展、學術研討會、文物史料展覽等相關系列紀念活動。

                • 劉奇葆:要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出席中國影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時說,廣大電影工作者要自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要尊重傳統、珍視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作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電影精品,讓中華文化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 兩會代表呼吁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河南擁有令人羨慕的文化資源。怎樣讓歷史的資源變成今天的財富?如何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過程中如何真正打造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華夏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區,建好全世界華人的“精神家園”?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拿出真知灼見。

                • 二月河:中華文化根在河南 深入挖掘打造品牌

                  近些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小說紅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同時也讓二月河這個名字走進了千家萬戶。12月26日,在鄭州參加河南省文聯第七次代表大會的二月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華文化的根在河南,可深入挖掘打造品牌。

                • 中華文化論壇第二屆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10月18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承辦的“中華文化(開封)論壇第二屆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封與宋學的傳承”在開封舉行。

                • 姚明:要想得到尊重 就要變得更強

                  到北京開兩會之前,我去休斯敦參加了NBA全明星周末活動。我相信,只要恪守中國文化當中這些美好的東西,每個人都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使者,在實現人生理想、家庭愿景的同時,成就美麗中國夢。

                •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引起了廣泛共鳴。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 迎端午 河南農業大學三大活動弘揚中華文化

                  近日,為迎接端午節,弘揚中華文化。河南農業大學不少活動陸續舉行。

                • 兩岸經濟文化論壇在鄭大舉行 企業家學者暢談文化經營

                  昨天,“兩岸經濟文化(鄭州)論壇”在鄭州大學舉行,胡葆森、李克明等6位海峽兩岸的企業家和學者圍繞中華文化與企業經營侃侃而談。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胡葆森則提出,規律為道,做事、做企業要捕捉規律,按規律做事,并且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反哺社會。

                • 劉奇葆與多國漢學家座談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與來華參加“漢學家與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的各國漢學家座談,希望各國漢學家深入研究和傳播中華文化,推動漢學研究繁榮發展,做中華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 劉奇葆與多國漢學家座談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與來華參加“漢學家與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的各國漢學家座談,希望各國漢學家深入研究和傳播中華文化,推動漢學研究繁榮發展,做中華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成年女人色费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清早可以吃西瓜吗|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黄色一级毛片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美女尿口扒开图片免费|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小天使抬起臀嗯啊h高|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最近完整中文字幕2019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 国产午夜福利片| 5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大妹子影视剧在线观看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新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免费动漫人物扑克软件网站|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 午夜毛片不卡免费观看视频|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桶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