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問問群眾的獲得感,以之作為試金石,去檢驗改革的成效;又通過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增強社會對改革的自信心,不斷凝聚改革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論
進入3月,伴隨著蹄疾步穩的改革步伐,兩會時間窗口徐徐開啟。在人們心中,這是一年中蘊含期待最多的日子。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發了廣泛共鳴?!矮@得感”作為一個理解改革、展望未來的關鍵詞,具有沉甸甸的民意分量,也噴薄著來自現實的熱力。
何謂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從兩會前夕媒體推出的各類調查中,可以獲得直觀感受——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社會保障、醫療改革、教育公平等成為熱點話題,“起跑線上看公平”“把‘老虎’‘蒼蠅’打下去”“讓冤假錯案更少”“讓藍天更多些”等網絡留言表達社會訴求……從國計到民生,從主觀到客觀,“獲得感”所追問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義的實現,有環境質量的改善,也有政風社風的凈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百姓之心為心,重視人民的“獲得感”,已經成為新一輪改革大潮的鮮明導向。在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戶籍制度改革、公車改革、簡政放權、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城鄉養老并軌、“單獨兩孩”、打破“一考定終身”等改革舉措,以破竹之勢推進,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逐漸增強的“獲得感”,讓改革在人心深處寫下了新注解。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如果說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那么增進人民的獲得感,也必是永無止境的努力。從邁出“最先一公里”,到跑完“最后一公里”,讓改革舉措落地生根,最是考驗決心與勇氣,最能檢驗韌勁與干勁。
在基層,群眾有一種說法,去機關辦事“不怕局長怕股長”。好好的便民政策,在中間的執行環節變形走樣,讓改革成效打了折扣?,F實中,類似這樣的“中梗阻”現象并不少見。近期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仍有超過78%的受訪者認為去政府辦事“很麻煩”或“比較麻煩”;辦一個手續,有13.1%的人跑了10趟以上。“干部不緊不慢,百姓急得團團轉”,這樣的現實感受警示我們,只有突破“中梗阻”,才能讓改革具有“連上下而通之”的穿透力,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深化改革,破解“中梗阻”,還得在“實”字上狠下功夫。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就下好了先手棋;“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就能打好主動仗。
梳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召開的十次會議的內容,不難發現,“落實”是總書記念茲在茲、一再強調的重要課題。今天的改革,是充滿挑戰的攀爬,非督檢責實、抓鐵有痕不可促之,非匯集眾智、凝聚眾力不可成之。突破“中梗阻”,多問問群眾的獲得感,既以之作為試金石,去檢驗改革的成效,去考察政策的落實,從而不斷推動改革進程;又通過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增強社會對改革的認同感、自信心,從而不斷凝聚改革力量。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論。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2015,上承“十二五”收官,下啟“十三五”開篇,是一日不可虛度的關鍵之年。一年之計在于春,當承載人民期待的代表委員們步入兩會民主殿堂,改革巨輪開始新的起航,中國故事揮寫新的篇章,千千萬萬人的生活也迎來新的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讓我們在這個春天共同為夢想耕耘,以扎扎實實的勞作,去收獲一個碩果累累的未來。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滿臉童真童趣的幼兒園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線……”日前,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在《中國青年報》撰文稱,中國許多家長正有意無意地把“早學”“多學”當成了“早慧”。其實,“起跑領先”只是讓孩子在裁判的槍聲未響之前“偷跑”。
會議確定,對民辦學校符合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公辦學校標準給予補助。
今年的高考,格外牽動人心。面對期待與矚目,進一步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升高考命題的科學性,提高考務組織能力、確??荚嚢踩M行,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有關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的通知。根據教育部官方的回答,由于歷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各省高考錄取率存在差距。
補償農村生的高考公平,不管怎樣補償,能進重點大學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整體提高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讓所有農村生都接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才是真正落實教育公平。這次國家出臺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抓住了影響鄉村教育的重點問題,也開出了藥方,包括提高教師的待遇,以及改革鄉村教師的職稱評審等。
日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布了各自針對農村考生的招生計劃,優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數幅度之大,迅速引發輿論關注。比如北大“筑夢計劃”涵蓋了27個專業,清華降分錄取的分值為30至60分。這些舉措,擦亮了教育公平的底色,也為農村孩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人生牧場。
3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中外記者問時表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薄 】梢哉f,改變貧困子弟的命運,讓更多年輕人出頭,這是李克強時刻牽掛的大事,也是本屆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決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計的兩會將于3月初召開。2015年元旦春節以來,中紀委反腐馬不停蹄,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利劍始終高懸,百姓強烈期待推動反腐常態化、制度化。
年終歲末,一條消息格外“搶眼”: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指標測算,我國農村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居9個人口大國首位。
希望教育咨詢委員勇于擔當,堅持真理,圍繞改革深入調研,切實肩負起為國家謀大計、為教育獻良策的神圣使命。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以公平正義的姿態,把“占GDP4%”的教育預算用好,把教育競爭力的短板補上、把歷史的欠賬還上,中國教育就有望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爬坡升級、超越過往。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方面曾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現在,中國教育最需要的不僅僅是錢——盡管我們仍然希望,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終達4%的基礎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攏——更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勇氣。非有“事不避難、敢于擔當”的改革勇氣,不能使教育成為中國夢的最大造夢空間。
教師節即將到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來到大連看望大連第二十中學新疆班師生,并與大連市支援西部地區及西部在大連進修的教師座談。李克強在與教師座談會上指出,促進教育公平就是解決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這也會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我們的發展更加平衡。
小學、初中、高中,18歲的孤兒梁六一在成都鹽道街外語學校學習已經有10年時間了。10年的默默關懷與努力讓一名孤兒實現自己的重點大學夢,我們看到了教育公平給予實現中國夢的最佳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