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8日電 在全球經濟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后最復雜、最不確定前景的新階段,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將怎樣影響世界?中國還能否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是今年中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國外媒體和觀察家們密切關注的問題。
不少海外專家認為,走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國經濟邁出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穩健步伐,與世界經濟的互動方式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國主動適應、積極引領全球經濟新局勢,正為世界經濟發展與治理提供著新的生機活力。
全球經濟:“新平庸”中的分化、轉折和蛻變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看來,在經歷了金融危機后的“大衰退”后,全球經濟正步入“新平庸”時代:較低的經濟增長率伴隨較高的失業率。
IMF在最新報告中預測,2015和2016年全球經濟將分別增長3.5%和3.7%,比2014年10月的上一次預測均下調了0.3個百分點。
但在“新平庸”中,新趨勢正在形成。首先,主要經濟體發展勢頭分化,經濟軌跡轉換背后,在于是否建立了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國際經濟界人士認為,中國改革順應時代要求,正在搭建一個能夠激發市場潛力、生發資本動力、支持創新創業的經濟新生態,從而抵御經濟逆風的挑戰。
其次,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出現不同步甚至是逆向而動的轉折。美國結束六年量化寬松政策,何時加息備受關注。而日本和歐元區則正推出空前的大寬松政策。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和印度均有所放寬貨幣政策,而巴西和俄羅斯等被高通脹困擾的國家則選擇加息。
貨幣政策的不一致,導致外匯市場波動、國際資本異動,給原本脆弱的全球經濟帶來諸多新風險。瑞銀集團發布的《全球新局勢》白皮書中警告說:“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對新興市場具有破壞性。我們需要謹慎的宏觀審慎措施,來確保貨幣周期內的平穩轉變。”
此外,國際經濟界人士認為,中國經濟經過多年發展演變,正迎來歷史性“蛻變”,成為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當今西方主流經濟學家不得不認真觀察和思考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的意義。
世界經濟論壇項目發展部主管塞巴斯蒂安·布庫普說,西方定義的現代性正遭遇信任危機。當人們對西方能否為全球提供物質和精神公共產品感到憂慮,中國經濟、治理能力和國際視野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必然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中國經濟:打造可持續的“新常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然成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全球經濟力量。調速增效成為中國經濟打造可持續增長“新常態”的關鍵所在。
一年多來,中國領導人在各種場合對中國經濟的闡述已深入人心,并為世界認同。德國《明鏡》周刊不久前一篇分析文章的標題即為《中國經濟慢下來,是好事!》。文章稱,增速放緩是經濟結構改革需要承受的代價,有助于降低經濟發展的生態成本、減少資產泡沫破滅的風險,并且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等。
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對此,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由于中國經濟體量已顯著擴張,經濟增長放緩并不會給就業帶來明顯壓力。”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對新華社記者說,較低的經濟增速卻創造更多就業,這是因為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比提升,這是經濟結構改善的征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2005年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吸納的就業是80萬人,而2013年這個數字提高到了140萬至160萬人。
從國際范圍來看,超過7%的增速本身仍名列前茅。IMF駐華首席代表席睿德指出,雖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中國經濟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積極信號,包括服務業在經濟增長貢獻中的比重上升,消費增強,而房地產業回調與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是經濟更健康的表現。
“新常態”之“新”,還在于堅定的改革決心和意志,向市場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中國要想在新的全球化時代笑到最后,不只需要順勢減速,更需要改革闖關。
上月初的二十國集團(G20)央行行長和財長會上,拉加德也再次敦促各國加強結構改革推動經濟增長。全球經濟大分化時代,誰勇于改革創新,誰就能贏得下一輪增長。
汪濤認為,“中國推進改革的速度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并且改革步伐在2015年可能會進一步加快。”因為,釋放新的增長潛力和擴大內需、降低經濟和金融風險、消除或降低經濟結構性失衡的改革必將加速推進。
經濟發展新常態雖然有一些突出挑戰,但只要客觀、全面把握,就能進一步提出應對措施。同時,新常態帶來了新機遇,抓住機遇,就能應對時下的暫時挑戰。
如何按照黨員發展方針、原則和要求把群眾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生產一線黨員隊伍中來,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淺談一下幾點認識。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對于河南蘭考,也是實現率先脫貧的決勝之年,更是全面加快綜合試驗示范縣建設的攻堅之年,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新的一年,我們既面臨著諸多的壓力和挑戰,也有著難得的機遇和優勢。為此,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深入謀劃,科學布局,全面部署,概括起來就是“明確一個目標、構建三個體系、抓好八項重點”。
深刻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撬動中國未來發展的理論“支點”,也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起點”,更是動力轉換、結構轉型的“突破點”。
這個歲末意義非凡:“十二五”正在收官,“十三五”即將拉開帷幕。交接之際,如何立足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做好明年乃至“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工作,是各界都在努力思考的重要課題。
新常態作為一個概念老百姓很難理解,只有把概念化的東西,轉變為一件件為老百姓謀福利的事情上,逐漸回到“長跑”的經濟發展道路上來。
即將于2015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最讓人們關注的,就是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布數據,今年全省夏糧總產量達702.36億斤,比上年增產34.56億斤,增幅為5.2%。過去12年繪就的夏糧產量連增曲線,今年再躍新高,登上700億斤新臺階。
4月24日上午,“喜慶時刻財富敲門—新常態下喜慶用酒的掘金機遇”主題論壇在第十五屆鄭州糖酒會上隆重舉行。
承載著388萬龍都人民的殷切期許,承載著2015年的使命和重任,濮陽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今天勝利開幕。來自全市各條戰線、各個行業的人大代表齊聚濮陽,共商趕超發展大計,共謀富民強市良策。我們向各位代表致以誠摯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當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內在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增收越來越受到國民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深刻影響,持續增收有機遇,但也有壓力和挑戰。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會于2015年3月21日—3月23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網 裴小閣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3日訊(記者 劉瀟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于今日在京舉辦。
2015年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武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鄧崎琳作客新華網,圖為鄧崎琳解答主持問題。 首先,在鋼鐵主業方面,武鋼采取了“武鋼本部不再新增一噸鋼鐵產能”的措施,產能不再投入。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在進入鏈家地產咨詢時發現,其展示牌上貼上了一則紅色的廣告。內容是“手機買鏈家理財:零風險,保本保息;短期限,5天—90天;低門檻,1000元起投。”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可以放松對經濟增長的關注,而是要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