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2月27日在北京召開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一季)研討會,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等部委相關負責人,有關部門的思想評論家和文藝評論家,新聞媒體代表出席了研討會。
中國現有村莊約60萬個,其中古村落約有5000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界定為傳統村落的有1561個。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部分村落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從中選取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實地走訪,真實記錄,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圍繞“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傳統村落的千百年傳承,講述一個個生動感人的古今故事。
第一季60集節目于2015年1月1 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每晚20點黃金時間首播,目前已播出50多集。節目播出后引發海內外觀眾強烈共鳴。上海觀眾趙韜說,《記住鄉愁》以家族血緣為紐帶維系社群,立規范,建秩序,可供今天大都市中的社區借鑒。深圳觀眾郝麗萍說,《記住鄉愁》是對正在快速消失的中國鄉村及民俗文化史詩般的記錄,很有史料價值。南非觀眾陳一凡說,節目每集或以一個村莊,或以一個家族,上溯祖宗之德之源,平敘當世安詳和諧,深究根源,娓娓道來,展現了一種安詳、和諧、質樸、怡心怡性的鄉村生活。
與會專家學者對紀錄片《記住鄉愁》給予高度評價。古建筑學界專家認為《記住鄉愁》是“立體的教科書,現成的博物館”;歷史學者認為《記住鄉愁》呈現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民俗學者從《記住鄉愁》節目中看到了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社會學家認為,在傳統古村落中留下了許多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的寶貴智慧和經驗,對于當代社會來說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記者張賀)
位于寶豐縣城西15里地的王堂村,是一個只有560人、980畝土地名不經傳的平原小村。
“三識別”能為判斷傳統社區旅游模式的優與劣、“能否留住鄉愁”提供“標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社區“基因”,有利于自下而上的社區治理觀、發展觀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逐步實現傳統社區的再生和復興。
事實上,清明時節回鄉祭祀先祖只是外在儀式,更多縈繞心頭的是那動人的鄉愁。清明,蘊藏著濃烈鄉土味,散發出親和鄉音,流露了真切鄉情,堪稱人世間最珍貴純潔的情愫。讓我們帶著童年懷想,伴著春風回家鄉,把對親人最醇厚的思念化為一滴眼灑在故鄉。
3日下午,“在京豫籍專家學者、優秀學生代表座談會”在北京河南大廈舉行。
所謂鄉愁,本質上是離鄉游子對鄉土與青春的回望與關懷,而非農村和農民現狀的自拍。
2月27日下午,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開課如約在鄭州市圖書館上演,于建嶸、焦波等5位大家聯袂登陸鄭州,拉開大象融媒全媒體聚焦鄉村鄉土鄉情鄉愁的大幕。
德寶·方頂杯“鏡頭里的鄉愁”攝影大賽介紹。
公元1205年,南宋寧宗開禧元年,剛剛起帥浙東的辛棄疾任鎮江知府。被迫歸隱田園,并不意味著辛棄疾總是心緒難平,更不意味著鄉村就不能承載一個人的美麗人生。不只如此,即便有些地方勉強劃出一些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很多時候,也徒有其名,很難承載當代人的鄉愁。
” 從那時開始,張又新廢寢忘食地苦尋鼓嶺老郵局信封。張又新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收集了31個從鼓嶺進出的信封和明信片。讓張又新感到得意的是,他識別出了1910年由鼓嶺寄往美國紐約封的贗品。
羊年春節,紀錄片《記住鄉愁》的熱播及《一位博士生的返鄉日記》在網絡的走紅,引發了大家對“鄉愁”的熱議。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認為,“要通過有序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更像農村。
吉炳偉,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委書記。
對鄉愁要有一個恰當的理解,就必須放在中國文化的家國情懷中來看,中國文化中家、鄉、國三者是一體相通的。片子里面講中國農耕文化,很強調它是一種“耕讀文化”,至少一千多年以來“耕讀傳家”是我們村落文化里面共有的傳統。
在城鎮化的背景下,如何放置每個人的鄉愁?對此,民革河南省委建議,在“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在城鎮化加快推進、村莊數量急劇減少的背景下,要加大對村莊所承載的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護力度。
常言道“富貴如煙一指間”,30年后站在“玉米樓”最高層冷眼相看這個城市的我,已然是集團老總了。十幾年來,生猛海鮮、各色珍饈都曾在我的胃中停留,在一次次的嘔吐后,我明白一個道理:胃其實是有鄉愁的,只不過經常被忽略。
(日本)、達爾善/ Darshana Prasad(斯里蘭卡)、黎青松/ Le Thanh Tung(俄羅斯-越南)、瑪麗安娜/ Marianna Ignataki(希臘)、莫子偉/ Jeffrey Morabito(美國)、尤蘭達/ Yolanda vom Hagen(德國)、馬騰飛/ Martin Derbyshire(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