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實現了2014年年初確定的“7.5%左右”的增長目標,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平穩。
有關專家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統計公報結果看,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明顯提升,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正處在向中高端持續演化的過程之中。
服務主導型特征初顯
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332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39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39億元,增長8.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2%。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好于第二產業,關鍵還是市場需求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近年來,人們從過去對制成品的需求逐漸轉向對高品質服務的追求,這成了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快速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減少環境污染,最終促進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我國經濟結構的分化,在工業經濟內部也正加速顯現。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6%,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0個百分點。而相比之下,6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僅增長7.5%。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加速發展,將引領工業經濟加速向中高端轉型;而資源密集型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和困難,將倒逼這些產業自身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投資質量明顯提高
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2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增速比上年放緩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7%。
“總的來看,投資增速的放緩是造成我國經濟增速回落的核心因素。”劉元春說,除了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放緩外,傳統的投資刺激傳導機制逐漸失靈,也是造成我國投資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
劉元春表示,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批復了不少投資項目,但從實際效果看,這些投資項目的開工率較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資金來源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改變當前的投資增速過快下滑的態勢,關鍵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從投資結構看,2014年,我國第三產業投資明顯快于第二產業。而在第三產業投資中,信息服務投資、電商服務投資等領域的增長較快,進一步表明投資結構在優化,投資質量在提高。
劉元春建議,政府應該及時關注第三產業的投資發展趨勢,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努力為第三產業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放開服務業,為廣大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特別是公共服務領域提供優質的投融資服務。
需求結構趨于優化
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623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
“消費驅動型經濟模式初步顯現,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需求結構趨于優化。”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撰文指出,經初步測算,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總的來看,老百姓的消費熱點正在從過去吃穿住行加速向發展型和享受型領域轉變。”劉元春分析說,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7000美元,沿海部分地區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加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必然迎來消費升級的新階段。
郭凡禮表示,擴大國內消費,除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工資,以及適當引導消費外,還應該加強對消費習慣變化的研究,特別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注重線上與線下結合。
從進出口情況看,201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64334億元,比上年增長2.3%;服務進出口總額60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6%。商務部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鐘山表示,盡管我國進出口仍然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但貿易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近日,從市統計局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三產業發展情況簡析上可以看出,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34.83億元,同比增長9.8%,高于GDP增速2.1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2.1%,拉動GDP增長3.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23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平穩增長,預計全年GDP增速為7.2%左右;預計第三產業增速約8.0%。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當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預測2015年中國全年GDP增速為7.2%左右,增速較2014年下降約0.2個百分點。
16日上午,國務院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有關情況。
按地區分,2013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東部地區601.9萬個,占55.4%;中部地區214.1萬個,占19.7%;西部地區197.4萬個,占18.2%;東北地區72.2萬個,占6.7%。從從業人員看,第二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54.1%,比2008年末下降了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45.9%,提高了3.5個百分點。
9月13日下午,鶴壁市委書記范修芳先后到正陽新天地商業中心、淇濱區創業創新園、鶴壁萬達廣場、天山小學等處實地調研,并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淇濱區整體工作匯報及分包聯系點上峪鄉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就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2016年上半年,鄭州市GDP完成3537億元,同比增長7.4%。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鄭州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1:46.5:51.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五成。
2016年上半年,鄭州市GDP完成3537億元,同比增長7.4%。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鄭州市三次產業結構為2.1:46.5:51.4,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五成。
2015年全國GDP同比增長6.9%,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全省GDP同比增長8.3%,比上年回落0.6個百分點。
昨日,鄭州市統計局發布我市上半年經濟“成績單”,總體來看,上半年我市實現生產總值3361億元,同比增長9.3%。產業實現增加值1600億元,同比增長9.4%,比上年同期加快0.8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加快3.1個百分點;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和0.6個百分點。
7月15日,我國經濟統計數據如期公布,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96868億元,同比增長7.0%。從固定資產投資看:2015年上半年我國第一產業投資6159億元,同比增長27.8%;第二產業投資97446億元,同比增長9.3%;第三產業投資133527億元,同比增長12.4%。
眼下,泌陽縣正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加快“兩區”建設,搞活商貿流通,全力拉動縣域經濟增長。該縣堅持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據統計,去年全年第三產業完成44億元,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億元。 積極發展旅游業。銅山風景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工作扎實推進,盤古山綜合開發建設項目順利實施,五峰山景區、銅山湖科技生態園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游、紅色游、生態游、節慶文化游全面開展。2014年共接待游客37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200萬元。
2013年末,我國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811.3萬個,占全部法人單位的74.7%,比2008年提高5.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6億人,占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45.9%,也比2008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馬建堂表示,政策引導和市場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這也是我國未來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所在。
4月23日,記者從省商務廳召開的全省商務運行發布會上獲悉,一季度全省實際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省外資金185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0.5億美元。據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季度全省實際到位省外資金連續三個月均超600億元,180個產業集聚區實際到位資金占全省的58.2%。
第三產業發展,反映著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發展規模、發展質量和人民群眾的富裕程度與幸福指數。
6月25日,省委副書記、省長謝伏瞻到鶴壁調研,深入到新區商務區、產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和糧食高產示范區,考察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碧水蕩漾的淇水河畔,謝伏瞻聽取商務中心區發展規劃、產業布局情況介紹,察看市容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