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5日電 “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羊年新春賀詞中這一短短11個字的表述,激起人們對今后中國改革步調的無盡想象。
如今,中國幾乎沒有哪個詞比“改革”受到的關注更高。改革不僅被視為中國最大的紅利,也寄托了民眾對中國未來的期許。在2015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人們對中國政府將如何按下改革的“快進鍵”有著更高的期待,特別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這將是一個值得觀察的重要看點。
“治大國如烹小鮮”,改革亦同此理。如何在改革速度和改革質量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既不患“拖延癥”,也不留“后遺癥”,需要決策層精準拿捏分寸和力道。過去一年多來,中國官方“蹄疾步穩”的改革策略逐漸清晰。
“蹄疾步穩”,體現在迅速對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并持續發力。
縱觀迄今為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八次會議,財稅體制、戶籍制度、司法體制、農村土地制度等被排在前列的改革事項,都是當前經濟結構要轉型升級,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不首先解決這些問題,其他改革就難以深入。
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保障,財稅體制的改革在官方的密集行動下穩步向前。修訂通過新預算法,強化對政府“錢袋子”的硬約束;搭建地方債“借、用、還”一體化管理新框架,首次明確中央不為地方政府還債“兜底”;在10個省區市開展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煤炭資源稅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2014年以來,中國財稅改革“小步快走”,力度和進度被世界銀行贊為“令人鼓舞”。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手棋”也頻頻提速。在投資、生產經營領域,2014年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從推動政府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到改革工商登記制度,降低民眾辦企業門檻,再到修改投資規定,大幅為企業投資“松綁”,一系列措施逐漸盤活經濟“大棋局”。
“蹄疾步穩”,還體現在對那些呼聲很高但多年都啃不動的“硬骨頭”,只待“火候”一到便果斷“開刀”。
例如,當“八項規定”的持續推進已使反對一切形式的特權腐敗成大勢所趨,且審計監督力度大大增強之時,醞釀多年的公車改革和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改革便強力推行。在國際油價持續大跌之際,連續三次小幅上調成品油消費稅,稅額提高幅度與油價下跌幅度互相抵消,減小了改革阻力,使其不致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這一改革策略如今成效初顯。2014年深改組確立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項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成果。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改革難度大但進展快,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說。
精彩的“開場戲”使人們對“正戲”更加期待。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國內外形勢依舊嚴峻復雜,也對加快改革進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上,改革正是和危機賽跑,和民眾的期待賽跑。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以來決策層已針對提速改革頻頻釋放信號。
習近平在深改組第八次會議上提出,改革需“再接再厲、趁熱打鐵、乘勢而上”,“一鼓作氣、勢如破竹”地把改革難點攻克下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在與企業家、經濟學者座談聽取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建議時明確表示,現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必須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進鍵”。
本月陸續結束的地方兩會上,深入推進改革已成31個省(區、市)201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遼寧省省長李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要用改革為一切創新開路、清障、除弊”。
有理由期待,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官方會透露更多明確而緊湊的改革“時間表”,使條件成熟的改革加快推進。(記者 李曉喻)
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是公安部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推出的一項實實在在的便民、利民、惠民舉措。
中國有句俗話,“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背后不說人”,這種庸俗哲學與風氣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反對和摒棄的。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用反面典型警示人,把歪風邪氣壓下去。
最近一周,多個部委召開年終工作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上證報記者梳理發現,已有12個部委明確明年將發力供給側改革,但各部委發力的方向各不相同。比如,發改委、住建部將重點放在房地產去庫存;財政部著力通過減稅降費降低企業成本;工信部將明年重點瞄向“去產能”,方式主要是兼并重組;農業部則主抓農村改革和科技創新以實現降成本、補短板的目標.
近期決策層在多個場合提及房地產高庫存問題,表明去庫存已成為當前經濟工作重要一環。當期與長期措施結合、供給端與需求端并重、市場工具與政策手段協調,堅定不移去庫存,關系到房地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
接待室、休息室和洗漱間一應俱全,這竟是一名局長的辦公室“配置”。而超標如此嚴重的辦公室,居然“生存”了下來。為了逃避檢查,湖北這位局長竟采取設置 “暗門”的方式“曲徑通幽”。
作為新時期國企改革的總體框架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此次國企改革方案有哪些特點和亮點?如何使國企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如何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和國資領域的有關專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會剛剛閉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就緊隨其后,強調“依靠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中國農村改革開創者之一的杜潤生先生日前辭世后,對于他生前在中國農村改革中傾力所為的開創性事業,輿論廣泛褒贊。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的高度決定改革推進的力度。爭當改革促進派,必須堅持用習近平同志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問津是長久以來造成群眾“看病難”的重要原因。
樓繼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并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
發改委和能源局不按規定把有關審批事項納入清理范圍、海關總署自行設立準入類職業資格、廣西無依據設立收費項目從而增加企業負擔……
今年將研究出臺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推行學分制收費,逐步形成高校學生按學期注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評價和監督。
今年將研究出臺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制定學分制管理辦法,推行學分制收費,逐步形成高校學生按學期注冊、按學分收費、按學分畢業的學分制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社會評價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