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書記談⑥】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建設地位。這一要求有鮮明的現實性、針對性,對于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渠道。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一是自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重屬性,“進一步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雙重屬性:既是知識體系,又是價值觀念;既是一門學科,又是意識形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不僅要考慮一般課程的共同性,更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更加重視價值觀教育,進行意識形態引導,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思想政治課綜合改革過程中,既要有自覺的學科意識,更要有敏銳的意識形態眼光,不斷“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和底線意識”,自覺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重屬性及其功能,從而“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
二是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闡述與針對性批判的關系,在進行理論性闡述的同時,對錯誤的價值觀念、社會思潮進行針對性批判。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當然要加強理論研究,“加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并充分挖掘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否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又要加強針對性批判,沒有針對性批判,錯誤的價值觀念、社會思潮就會泛濫;沒有理論性研究,針對性批判就缺乏深刻的批判力度。我們必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闡述與針對性批判有機結合起來,并運用理論性研究的成果批判錯誤的價值觀念、社會思潮,從而讓學生“終身受益”。
三是真正貼近社會的客觀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講“真話”“新話”“家常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學問”,是學問就不能“說教”,而要“說理”“說服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說理”,就是直面實際問題,“抓住事物的根本”,講“真話”;而“實際”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當今國際國內的“實際”都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這些新變化必然引發新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關注新的現實問題,并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解答這些新問題,少講套話,多講“新話”。同時,還應當學會用“家常話”即日常語言,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講述“中國故事”。如果只會講“行話”,不會講“家常話”,就難以讓學生“真心喜愛”,也就難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真正進入學生的頭腦。
四是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北師大考察時,明確提出了好教師的要求,這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這“四有”更具基礎性、根本性的意義,是立言、立行、立身的準則和操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對學生懷有真誠的仁愛之心,具有更加扎實的學識,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從政治上、業務上、生活上切實關心這支隊伍,在發展規劃、經費投入、公共資源方面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人才培養、科研立項、職務評聘等方面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科研的評價方式,從而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建設地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劉川生)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馬克思主義研究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需要高校加強對教師系統培訓的頂層設計,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培養造就一批政治強業務精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宣傳中出現的教條化、形式化、庸俗化的現象,使得一些教師認為只有遠離才顯示出學術性。要充分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研究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增強教師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依據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基本屬性,依據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依據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血脈,由國家正式確定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專家學者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凝聚著社會人心。“新形勢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師生喜聞樂見的流行語和平實感人的生動事例潛移默化地宣傳、滋養。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宣傳思想工作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近日,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吳潛濤。吳潛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有一個長效機制,形成一種制度保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能夠常態化,保持穩定性、長期性。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彭慶紅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總要求、進行了新部署,是新形勢下指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在社會重大問題上處于困惑狀態,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自信,也就不可能大踏步地前進。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觀點鮮明,直面廣大高校師生,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要思想困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思想宣傳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必須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實踐。
《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則是:(1)堅持黨性原則、強化責任。要構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把這項工作始終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領導。
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
《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則是:(1)堅持黨性原則、強化責任。要構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把這項工作始終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我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勝利的偉大精神力量和堅實信仰基礎,也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指引和動力支持。我們大學生要不斷強化理性認知、強化歷史意識、強化實踐體驗,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自覺堅定“三個自信”,既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意見》對高校做了定位: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這都非常準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高校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而做好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自1983年中國首批授予18個博士學位開始,30年來,全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逐年擴張,6年前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 熊丙奇認為,在職博士的學術水平問題不是出在在職讀博制度本身,而是作為學術機構的大學的招生、學位授予未能嚴格執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