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科考任務,已下潛5次。這是“蛟龍”號首次到地形和環境復雜的海底熱液區作業,特別是高溫熱液噴口的溫度高達300多攝氏度。載人潛水器在海底熱液區作業都遇到了哪些挑戰?
挑戰一:地形復雜如“石林”
潛航員唐嘉陵說,這是“蛟龍”號首次到海底熱液區作業,地形相比之前去過的多金屬結核區和富鈷結殼區復雜得多,不確定因素也更多一些。“我們這幾次在實際下潛中看到,海底熱液區地形像廣西、云南的石林一樣復雜多變,對潛水器的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說,“特別是在熱液口作業時,很難找到潛水器可以倚靠的地方。”
潛航員傅文韜說,海底熱液區的地形非常復雜,到處都是斜坡、陡坡,不僅要操作潛水器不停地爬坡和下坡,且潛水器航行很長一段時間都找不到“落腳點”。
挑戰二:尋找熱液噴口,走上面還是走下面
在潛水器抵達海底后,尋找熱液噴口就是首要任務,但這并不是件容易事兒。
“熱液噴口一般都在山頂或者半山腰,活動的熱液噴口會噴出濃濃的‘黑煙’。”唐嘉陵說,“如果從山頂以上的區域找,潛水器需頂流航行,看到黑煙再迂回下去。但經常潛水器下去就找不到噴口了,像進了‘迷宮’一樣,而且潛水器誤入‘黑煙’后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比較危險。”
唐嘉陵說,還有一種方法是從山底下找,看到隆起的山頭再爬上去看是不是熱液噴口,但經常爬上去發現不是熱液噴口,就又得下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潛水器也一樣,下坡對潛水器操作的要求更高。另外,整個過程需要3名下潛人員密切配合,仔細觀察周圍障礙物情況以避免出現危險。
挑戰三:熱液噴口溫度高,遠離還是靠近
傅文韜說,海底熱液區的高溫噴口溫度非常高,1月2日“蛟龍”號測量一高溫噴口溫度為352攝氏度。但潛水器本身并不耐高溫,觀察窗還對溫度十分敏感。因此,要操作潛水器與熱液噴口保持安全距離。
“同時,載人潛水器到海底熱液區作業的重要內容就包括測量熱液噴口溫度、采集熱液噴口流體和在熱液噴口布放高溫帽等長期觀測儀器設備。熱液噴口的直徑非常小,只有十幾厘米甚至幾厘米,因此又要求潛水器盡可能靠近熱液噴口,”傅文韜說。
兩名潛航員表示,遠離和盡量靠近熱液噴口需要掌握好分寸,也需要在長期作業中逐漸摸索并積累經驗。
挑戰四:底流的速度與方向多變
唐嘉陵說,熱液噴口的熱液隨海流漂散,因此海底熱液區環境溫度多變,而按照潛水器操作規程,周圍環境溫度上升兩攝氏度就要立馬離開。此外,由于地形復雜多變,阻斷了正常的底流,導致底流的速度與方向多變,這都給潛水器航行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斷地摸索和學習。(記者張旭東)
。自2002年以來,黃河小浪底水庫每年都要進行調水調沙,將黃河下游主河槽的過流能力提高,利用“人造洪峰”將下游河床淤積的泥沙送入大海,同時減少小浪底水庫的泥沙淤積。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夜幕下開啟多個排水洞,驚現“蛟龍”飛瀑。
河南洛陽出水口泄水現“蛟龍”飛瀑
3月1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南印度洋完成2014-2015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科考任務后,搭乘母船靠泊國家深海基地碼頭。
3月1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西南印度洋返回青島錨地,結束了印度洋科考任務。據第二、第三航段總指揮于洪軍介紹,探測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區,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在地形復雜的深海熱液活動區開展科學調查研究。(原標題:“蛟龍”號結束印度洋科考任務 首次發現多個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完成了在西南印度洋近四個月的科考任務,17日上午返回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13次下潛,首次發現海底熱液噴口“大煙囪”,采集到700多種生物樣品。
6月25日,在“蛟龍”號前往西北太平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起航儀式上,“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卡通形象“龍龍”正式發布。
為滿足我國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為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供裝備,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國內急待補充大型滅火、中遠程水上救援飛機。2009年6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中航工業特飛所作為總設計師單位,中航通飛公司作為責任主體,開展研制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以下簡稱“蛟龍”600飛機),“蛟龍”600飛機的研制工作全面展開。
MH370的黑匣子電源已經超過其30天的壽命期,搜救目前進入關鍵時刻。
據介紹,第二批潛航員學員培訓學成后,中國將擁有8名潛航員,可完成主駕駛任務。
日前,中航工業通飛與中航工業西飛簽署了“蛟龍”600飛機中機身、中央翼、外翼部件段研制框架協議,西飛將承擔該型機中機身、機翼等部件的詳細設計和生產制造等任務。隨后,西飛將“蛟龍”600中機身生產裝配任務交由國際航空部件廠承擔完成,將于2014年交付首架。
中國國家海洋局17日發布消息稱,“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已在青島通過驗收。據了解,該航次“蛟龍”號共完成21次下潛,38個站位常規調查,采集生物71種390只、結核161枚、結殼8塊、巖石32塊和沉積物180公斤等樣品。
中國國家海洋局17日發布消息稱,“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已在青島通過驗收。據了解,該航次“蛟龍”號共完成21次下潛,38個站位常規調查,采集生物71種390只、結核161枚、結殼8塊、巖石32塊和沉積物180公斤等樣品。
這次下潛是“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的第六次下潛,也是最后一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5122米,位置在東北太平洋國際海底管理局環境特別受關注區西側。” “蛟龍”號2013年度試驗性應用科考航次共分中國南海、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三個航段。
新華視點:【“蛟龍”緊急排除電池故障】由于電池故障,“蛟龍”號原計劃于船上時間17日進行的下潛作業被迫推遲一天。“蛟龍”號目前正在東北太平洋執行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作業。“蛟龍”號將在船上時間18日進行本航段最后一次下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