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向陽紅09”船1月3日電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首次采集到海底高溫熱液區流體,并測量了一個熱液噴口溫度。
據現場指揮部總指揮于洪軍介紹,“蛟龍”號此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下潛,下潛人員成功利用載人潛水器特性對海底活動熱液區開展了探測活動,在兩個熱液噴口分別獲取了150毫升的高溫熱液流體樣品,并測量到一個熱液噴口的溫度為352攝氏度。
此外,“蛟龍”號對熱液區的部分低溫熱液噴口進行了溫度測量,獲得的溫度為5攝氏度至12攝氏度。潛水器還布放了生物定殖架和微生物生長儀,獲取了高精度的海底噴口定位數據并采集了多塊硫化物、巖石樣品以及水樣。
于洪軍說,本次下潛發現,這個熱液區煙囪分布密度大,活煙囪與死煙囪相間出現,熱液噴口流體噴出量大,熱液流體密度高,這對研究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海底熱液系統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本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傅文韜擔任主駕駛。他說:“這次是‘蛟龍’號首次到高溫熱液區作業。熱液區地形非常復雜,很難找到一塊‘落腳’的地方。另外,熱液噴口溫度很高,達300多攝氏度,既要操作潛水器與熱液噴口保持距離,又要盡可能靠近熱液噴口以測量溫度并采集流體和硫化物樣品,操作難度很大,是難得的一次鍛煉機會。”
海底多金屬硫化物的形成是由于大洋中脊構造巖漿等活動,溫度只有幾攝氏度的海水滲入地層,被海底高溫巖石加熱排出,高溫流體與周圍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溫或低溫熱液區,在高溫熱液區往往沉淀形成硫化物“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多金屬硫化物富含鉛、鋅、銅、金、銀等金屬元素且富集程度高,是人類重要的潛在海底礦產資源。(記者 張旭東)
7月6日,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委了解到,4500米載人潛水器載人球殼日前在洛陽七二五所出廠,它是我國首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迎來的第一個國產化同類型“小兄弟”。
2015年1月14日,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執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潛,這也是“蛟龍”號在這個航段的第9次下潛。這次下潛結束后,“蛟龍”號將搭乘母船靠泊毛里求斯補給,隨后繼續在西南印度洋執行印度洋科考第二航段的下潛科考任務。
原標題:“蛟龍”號繼續在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3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作業,對這個中國首個發現的海底熱液區進行科學考察。
12月2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執行印度洋首次科學應用下潛,采集到硫化物“煙囪”碎片及巖石礦物樣本20公斤,并進行了大范圍環境參數測量與近底海水采集.
在圓滿完成2014—2015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務之后,中國深潛試驗母船“向陽紅09船”25日再次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正式趕赴西南印度洋執行第二、三航段任務。
“向陽紅09”船,2014年7月16日 “蛟龍”號開展今年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作業 7月1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被布放入水。
16日舉行的全國海洋工作會議透露,中國今年將繼續組織大洋調查和研究,在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繼續開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據悉,在繼續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的同時,國家海洋局將摸索開放、共享的“蛟龍”號應用機制,為潛水器業務化運行奠定基礎。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來自國家海洋局的消息,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昨天抵達第二航段作業區,計劃于北京時間明天凌晨1點左右,進行第二航段首次下潛。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領導小組副組長、大洋協會秘書長金建才說,在7.5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里,蛟龍至少會有5次“下潛秀”。
正在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8日搭載首位“乘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在南海下潛,周懷陽將在海底實地觀察冷泉區。這個潛次是“蛟龍”號第54次下潛,由唐嘉陵擔任主駕駛,張東升負責測試潛水器定位系統,周懷陽在海底實際觀察冷泉區。
如何讓“蛟龍”的手臂在深海中游刃有余,既是此次蛟龍出海的重頭戲也是付文韜付出訓練最多的內容。胡震表示:沖擊大洋1.1萬米深度,提速下潛速度,將成為未來新的載人深潛器的另一終極目標。
6月8日,“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江蘇江陰的蘇南國際集裝箱碼頭順利安裝至母船“向陽紅09”。“向陽紅09”船將于6月10日載“蛟龍號”駛向南海及北太平洋,執行今年首個實驗性應用航次,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等科考研究。
2012年6月3日上午,“向陽紅09”試驗母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無錫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馬里亞納海溝區域執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挑戰中國載人深潛歷史的新紀錄。
記者日前從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了解到,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明年將牽頭組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試驗性應用,執行“南海深部科學計劃”。
中國微型無人專用潛水器研制成功 可裝蛟龍號上
此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先后進行3000米、5000米海試取得成功,所采用的耐壓電池,同樣全部由該公司自主研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