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歲末,有關“埃博拉”的消息依舊牽動人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年底專門訪問利比里亞、幾內亞、塞拉利昂等疫區國家;多家全球知名新聞媒體列舉2014年度十大熱詞,埃博拉名列其中;《科學》雜志將埃博拉疫情評為“年度崩潰事件”;美國疾控中心將其列為今年第一位“新興傳染病”公共衛生威脅……
從今年3月埃博拉出血熱這種罕見傳染病在西非重現,到年中疫情“走出非洲”,在歐美、印度等地零星現身,直至歲末,經過疫區國家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疫情緩解。與“有史以來最嚴重”埃博拉疫情的搏斗,幾乎貫穿了整個2014年度。
時至今日,埃博拉疫情還沒有徹底控制,國際社會還不能掉以輕心。此次埃博拉疫情暴發,給人類留下了很多思考與教訓。
疫情史無前例
自從上世紀70年代在非洲發現埃博拉病毒以來,此次疫情是最兇猛的一次。
今年3月,當幾內亞衛生部門首次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情時,病毒已從該國西南部偏遠地區擴散至首都科納克里。進入5、6月后,幾內亞疫情繼續惡化并擴散至鄰國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新增病例數急劇上升。8月,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定性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9月中旬,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認定這次疫情“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了威脅”。
隨后幾個月內,美國、西班牙、馬里、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印度等地都報告了零星輸入型病例或本土感染病例。
在“傳染病全球化”時代,埃博拉迅速升級成全球性風險。即便是醫療水平發達的歐美國家也無法幸免:一名利比里亞患者將病毒帶到了美國,并連續傳染兩名美國醫護人員;一名西班牙護士在本土染病。盡管傳染病例零星發生,但給社會和公眾帶來大面積恐慌和震撼,更多國家如臨大敵。
到了年底,疫區國家新發現病例有所下降,但此次疫情已造成重創: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字,截至2014年12月14日,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1.8萬例感染者,近7000人死亡;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因為疫情影響農業生產和貿易,西非疫區國家將有百萬人面臨饑荒威脅;聯合國報告還將埃博拉疫情視為損害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發現病例數的下降,絕不意味著人們可以掉以輕心。根據最樂觀的預計,本次疫情有望在2015年春或年中得到完全控制。但由于埃博拉病毒的特性,小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疫情反復。正如潘基文12月19日訪問疫情重災區利比里亞時所說:“現在是我們加倍努力的時候,因為一個病例可以引發一場瘟疫。”
科研爭分奪秒
此次疫情蔓延之所以“史無前例”,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還沒有可以有效治療埃博拉的藥物和預防疫苗,連檢測試劑和方法也并不完善。隨著疫情惡化,多國科研人員加緊研發相關疫苗和藥物,與病毒的“賽跑”爭分奪秒。
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與美國合作開發的cAd3-ZEBOV以及由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研發的rVSV-ZEBOV這兩種疫苗被視為前景看好的埃博拉疫苗。
美國衛生機構11月底宣布,cAd3-ZEBOV疫苗已初步通過人體測試,可安全使用,并顯示出一定的免疫保護效果。美國政府稱,這是抗擊埃博拉疫情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這種疫苗已在馬里等國進行人體一期臨床試驗。如果試驗成功,將于明年年初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的醫療人員中開展下一階段臨床試驗。此外,rVSV-ZEBOV疫苗也在瑞士等國開展一期臨床試驗。
歐盟委員會11月初宣布,它將聯合歐洲制藥界,投資2億多歐元推動埃博拉疫苗和藥物研究。首批項目預計將于2015年年初啟動。
不過在這場和埃博拉的“賽跑”中,人類起步已經落后,更需加把勁。12月中旬,歐洲藥品管理局發布報告評估當前7種埃博拉治療藥物的研發情況。報告指出,目前并無充分證據可對任何試驗性埃博拉病毒治療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下結論。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治療仍屬支持性治療,包括補液和緩解器官衰竭。
教訓值得反思
埃博拉疫情在上世紀70年代首次暴發。近40年過去了,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為何人類應對這種多年前就已出現的傳染病仍然左支右絀,難以應付?
首先,戰亂、貧窮、醫療設施不完善、衛生知識不普及等是疫情蔓延的“幫兇”。西非疫區國家有的剛剛走出戰亂,有的社會還不穩定,但普遍面臨的困難是基本醫療服務尚未普及。
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12月10日在一次埃博拉疫情高級別會議上說,此次埃博拉疫情的重災區屬于貧困國家,近年來剛剛擺脫戰亂或沖突,基礎衛生設施破壞嚴重,在埃博拉疫情暴發前,這些國家每10萬人口中僅有1至2名醫生,許多醫院甚至缺乏基本的水電保障。她特別提醒,在疫區國家的重建中一定要重視基礎衛生設施。
其次,因為埃博拉疫情主要在非洲國家暴發,市場和利潤有限,長期以來西方醫藥巨頭對研制埃博拉藥品、疫苗以及相關研究工作缺乏興趣,導致準備不足。
世衛組織助理總干事瑪麗-波勒·基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毫不留情地批評說:“這是因為企業建立在金錢和利益市場基礎上而導致的失敗。埃博拉是在貧窮國家里窮人生的病。在歐洲,針對基因病這種罕見疾病都會研發療法,盡管患者人數很少,因為患者或者社會保障系統會買單。但在那些非洲國家人們沒錢,所以無法對企業產生刺激作用。”
第三,發達國家對非洲貧困國家長期忽視,援助不到位,只在疫情可能危及自身時才“如夢初醒”。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公共政治學教授比森克·納瓦羅撰文指出,“富裕國家對貧窮國家民眾福利的漠不關心導致了此類疾病得不到重視,因為富國錯誤地認為這樣的傳染病不會影響到它們的民眾。”
埃博拉疫情暴發后,中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西非國家患難與共。迄今,中國政府先后為非洲國家抗擊埃博拉疫情提供了總價值超過7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還提供了疫區最急需的專業隊伍。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不僅證明了中非友誼,也展示了中國的大國擔當,贏得國際社會贊譽。
年終也是反思之時。2014年即將過去,埃博拉疫情尚未終結,各國應繼續合作努力,盡快將其控制。而這場疫情帶來的教訓與警示,更是值得人類長期記取。(記者劉軍 陳勇)
德國一家醫學院2日宣布,該院初步臨床試驗證明,一種埃博拉新疫苗能有效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抵御埃博拉病毒。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院的新聞公報說,該醫學院從去年11月份開始對“rVSV-ZEBOV”埃博拉疫苗進行第一階段臨床試驗。
東京大學日前宣布,該校醫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研制出一種抵御埃博拉病毒的新疫苗。該疫苗以某基因被剔除的埃博拉病毒為基礎制作而成,從理論上說其抗病毒效果可能較好。
中草藥提取成分有望在今后兩到五年內用于治療埃博拉感染疾病。
美國得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草藥提取成分漢防己堿是埃博拉病毒“克星”,有望在今后兩到五年內用于治療埃博拉感染疾病。參與研究的德國弗賴堡大學微生物學家諾貝特·克拉格波爾形容,漢防己堿是抑制埃博拉病毒傳染的“最有希望”藥物。
美國得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草藥提取成分漢防己堿是埃博拉病毒“克星”,有望在今后兩到五年內用于治療埃博拉感染疾病。參與研究的德國弗賴堡大學微生物學家諾貝特·克拉格波爾形容,漢防己堿是抑制埃博拉病毒傳染的“最有希望”藥物。
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埃博拉病毒病(以往稱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是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病,病死率高達50%至90%,是世界上最兇猛的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級病毒”(艾滋病為2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4日,美國一名有可能接觸埃博拉病毒的醫療工作者抵達美國內布拉斯加州醫療中心,接受進一步觀察。據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幾內亞西非三國埃博拉疫情累計報告病例數達到20081例,其中死亡病例7842例。
當地時間2014年12月18日,塞拉利昂東部Koidu,疑似埃博拉患者遺體橫躺街頭引民眾圍觀。中新網12月30日電 據外媒報道,世衛組織于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西非的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三國中,已經有超過2萬人感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
現已被隔離并在特別病房接受治療。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29日報道,日本東京都方面表示,一名從西非埃博拉疫區塞拉利昂歸國的日本男子,近日出現發熱癥狀。對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召開相關閣僚會議,要求為應對埃博拉疫情做出“萬全準備”,并宣布新成立兩個疫情情報收集機構。
可能接觸到埃博拉病毒的活體樣本;已被隔離。
當地時間12月21日,塞拉利昂弗里敦,埃博拉醫護人員將感染者尸體運往公墓掩埋。“這次疫情將延續很久,我們需要準備做長期努力,可能要持續到2015年年底”,皮奧特說,他剛從塞拉利昂返回倫敦。
據聯合國網站17日報道,到2015年3月,埃博拉疫情將會導致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糧食不安全人數突破百萬,除非明顯改善食物供應,并確保作物和畜牧生產措施落實到位。
一個叫雅尤瑪的9歲女孩剛剛失去與她相依為命的母親,又被埃博拉病魔推到死亡線上。為了讓雅尤瑪重新點燃生活的希望,黃順和醫療隊的其他13位媽媽決定用母愛打開雅尤瑪那道緊閉的心門。
資料圖:美國奧馬哈,一名在塞拉利昂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國醫生抵達奧馬哈市接受治療。中新社聯合國12月11日電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1日任命來自毛里塔尼亞的伊斯梅爾·烏爾德·謝赫·艾哈邁德(IsmailOuldCheikhAhmed)為聯合國埃博拉應急特派團新任負責人,接替首任團長安東尼·班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