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華介紹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情況。
資料照片
47歲的鄒碧華,最牽掛的事,是備受矚目的上海司法改革。12月10日,他忙碌如常,上午參加上海司法改革座談會,匆匆吃過午飯,便驅車前往司法改革試點單位徐匯區法院。突然,他一陣胸痛胸悶,司機立刻趕往醫院……
然而,這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再沒醒來。
網上網下,哀思如潮。2天里,10萬多網友留言討論“鄒碧華現象”;深圳律師在足球賽前舉旗默哀:“鄒碧華法官的離世,是法院系統、律師界、法律人共同的損失。”上海高院院長崔亞東說:“他以一個法官的身份贏得整個法律界的尊敬!如此哀榮,實屬罕見。”
12月14日上午10時,上海龍華殯儀館一號大廳,人們送別“燃燈者鄒碧華”,預計1200人參加的葬禮,來了近2000人,白花遠遠不夠用。“碧血忠魂潛心法治鞠躬盡瘁,華星秋月璀璨人生風范長存”,挽聯下,人們眼噙熱淚……
一位法官嘆息:“這世間真有楷模,讓我輩有所皈依……”
記者追尋鄒碧華生命的最后3天,試圖還原這位改革者的所思所為。
“改革,怎么可能不觸及利益”
12月8日,周一,7時30分,鄒碧華準點出門。當天,分管司法改革的他,要主持召開上海高院司法改革辦公室專題會議。
“會議主要討論如何科學合理計算法官工作量及質效。”上海高院司改辦副主任張新回憶,“鄒院長讓我們將上海4家試點法院所有法官5年來人均辦案量梳理一遍,單看辦案數量不行,還要計算案件質效。”
這是為細化法官員額制改革方案做準備。法官要壓縮到33%,很難。鄒碧華曾對最高法院法官何帆說,“避免搞‘一刀切’,不能為了圖省事,就‘欺負’年輕法官,將助理審判員‘就地臥倒’轉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科學考核標準,讓真正勝任審判工作的優秀法官進入員額。”
鄒碧華深知,“改革,怎么可能不觸及利益,怎么可能沒有爭議。對上,該爭取時要爭取;對下,該擔當時必擔當。”
6年前,鄒碧華任長寧區法院院長,讓時任法院信訪辦主任滕道榮抓信訪改革,每月做投訴率分析。“這不得罪人嗎?”滕道榮有顧慮。鄒碧華說:“我們的產品是司法公正,產品質量出問題,總得找原因,怕什么?”
他對朋友說,“改革,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拱的”,“背著‘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
“他像一個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
9日上午,高院黨組會議;下午,司法改革座談會。“鄒碧華從下午2點一直講到5點。”張新說。
在中央統一部署下,上海成為司法改革的首批試點地區,相關改革方案全國矚目。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何為全國司改擔當探路先鋒,鄒碧華深感重任在肩、時不我待。
談到司法改革,鄒碧華總是充滿激情。周日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論壇、半個月前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他積極介紹上海司改進程,談司法公開,談審判流程信息化……
“他像一個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張新說:“他確實累了,調整了作息,晚上1點就睡下,比平時提前了一小時。”
當年在長寧區,鄒碧華做了件“前衛”的事兒——壓縮會議室,給每個法官一間獨立辦公室,為了“維護法官的職業尊榮”。長寧區法院曾俊怡法官說:“法官專業化、職業化,法官分類管理,他那時已有思考。”
“希望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9日,11時45分,鄒碧華在朋友圈轉發上海法院律師訴訟服務平臺上線的新聞,評論道:“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這最后的留言勾起許多律師的傷感。
“2010年,他推動在上海長寧區法院出臺《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傅平律師說,“他還寫過《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闡述法官、律師職業共同體建設對中國法治的重要性。”
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是他最后一次公開演講,“律師對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個國家法治的發達程度;而法院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
晚上,鄒碧華給兒子打電話祝賀他21歲生日,談及自己21歲北大畢業到上海找工作,“除了你媽媽(北大同學)誰都不認識,住在紡大學生公寓,一家家單位投簡歷……”兒子次日發朋友圈,“爸爸還說這里面有很多故事,下次有機會要和我細說,沒想到卻成了永別。”
兒子還拍了家中書房:三面書墻,桌椅旁都堆滿了書。勤奮的鄒碧華將審判實務和理論研究結合,寫下《要件審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難問題解析》《基層法院可視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審判九步法》成為全國民事法官和律師辦案的重要指引。
“與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
10日,鄒碧華的生命在17時20分定格。
15時,長寧區法院少年庭法官顧薛磊發了條短信給鄒碧華,感謝他對自己參加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評選的指點。
然而,他永遠等不到回復了。
11月14日,鄒碧華為小顧鼓勁。“他說起,母親一句‘你要做個有良心的法官’激勵了他一輩子,2006年,他入選‘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演講題目就是《做有良知的法官》。”
在心里說“謝謝”的,還有鄒碧華指導的研究生夏關根:“我曾問過老師,為什么從不抱怨?他說,一個人有了信念、信仰,就不會覺得委屈。”
鄒碧華的信念是什么?
在接受一家雜志采訪時,他說:“很多人都抱怨司法不完善,在抱怨別人時,可能自己寫的那個判決書也不那么完美。與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每個人都是歷史,如果每個人能讓自己完美一點,歷史也會完美一點。”
隨著人民檢察院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檢察官職業化的發展,對司法警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等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任務要在3年內出臺具體落實的政策和措施。中央司改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方案》的時間安排,所有84項改革舉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內出臺具體落實的政策、措施。
3月12日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關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報告,聽取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關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的報告。
中央對上海司法改革試點工作的重視,可見一斑。
上周五,《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第三次會議上通過,這意味著上海的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已成為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全國性改革工作部署。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教授楊偉東告訴南都記者,與《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的用詞不同,上海試點方案沒有用“司法體制改革”,而是用了“司法改革”。
只對法律負責、獨立履行法律職能而不受干擾的司法系統,是法治國家最強有力的柱石,也是公民權利的堅強保障。中央統籌規劃和主導,彰顯了攻堅克難的決心,我們堅信,在中央總體部署和統一領導下,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痼疾”能夠逐步破除,公正、權威而有效率的司法體制能夠逐步確立,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也能漸次著地。
3月10日下午3時,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聽取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司法公開、審判權運行機制、涉訴信訪工作以及人民陪審員制度,這四項改革被各地法院報告集中提及。衛彥明的報告稱,2013年,河北全省法院共化解各類涉訴進京訪案件3663件,化解赴省信訪積案3805件。
量刑規范化改革,破解了秘而不宣的量刑“暗箱”,將酌定量刑情節予以固化,統一量刑情節的適用標準,縮小了法條的“彈性”,規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實踐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還應進一步提高量刑過程的透明度,充分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切實促進公正廉潔司法。
姜偉表示,對保障公民權利的改革事項,在中央出臺改革文件后,也鼓勵、支持地方先行立法,為整體推進改革積累經驗、提供參考。白皮書還指出,近年來,中國司法機關選擇法律適用問題比較典型的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予以發布,供各級司法人員處理類似案件時參照。
白皮書強調,司法改革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還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深化。2004年底 中共中央轉發了《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初步意見》,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訴訟制度、訴訟收費制度、檢察監督體制等10個方面的35項改革任務。
3月1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為著力推進法治建設,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堅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促進陽光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積極穩妥推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提高了審判效率。
取消不合理司法考核項目是眾望所歸。中央政法機關在公布這一改革舉措之后,輿論普遍給予好評,但也有應防止各類“考核指標”變臉重來的種種擔心。若有一張明確的取消清單,不光各級政法機關好操作,各地人大也好拿來對照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