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這是“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新”意味著再創新局面。前三十幾年,我國GDP都保持著高速增長;今年,GDP增速適應了當前發展大勢,處于一個合理的區間。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4%;消費超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服務業繼續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6.7%;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2.3%和11.1%;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GDP。
“新”意味著發展方式有了新轉變。結構調整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永續發展繞不過的坎。轉方式、調結構是一項長期任務,是持久戰,更是一場痛苦的轉型戰役。此前,我們的經濟發展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路子。現在,要告別這種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就要培育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新增長點,向結構調整要增長、要質量、要效益。比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等等。調結構轉方式也意味著不再以GDP論英雄。正如習總書記強調的,要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新”意味著創新。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環境下,通過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關鍵因素。新常態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時期,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已從“高速增長”變為“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尋找創新動力,面對科技革命的新一輪浪潮,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而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更要利用好這一時機,跟上時代的步伐,開創新天地。
把握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入理解新常態之“新”。站在新的起點和新的高度,進行一番新的更大的作為。(姜春媛)
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做好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7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鄭州開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代表省政府,向會議報告了2016年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下半年政府重點工作。
7月11日,省長陳潤兒在鄭州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聽取經濟運行情況匯報,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他強調,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正確認識形勢,把握工作重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調結構抓轉型、防風險促穩定,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工作重點三:落實企業減負 全面優化過剩產能,厚植發展新動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落實企業減負。
2015年3月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兩個“中高”、兩個引擎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引擎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上述變化說明黨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階段性變化內涵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做好新時期經濟工作的指針。 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獲得了海量數據,我們將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些成果。
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備受國內外矚目和認同,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會議作出回答——“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堅定沉著,統籌施策,引領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7月底,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告別了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我們所要適應的經濟新常態,就新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這是中國經濟適應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運行規律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精神、底線思維,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以沉著冷靜的大國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將繼續造福自身、惠及世界。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