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12月11日新華網)
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討論新常態。今年五月份,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態”。此后,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央關于當前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表述中,市場和經濟界人士也多有討論,但未有明確說法。12月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了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論斷。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經濟發展的九大新常態,可以看作是對“新常態”的完整解讀,它既是為經濟中長期發展定調,也是為國內外經濟界人士解惑。
“新”和“舊”是相對的,所謂的常態就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過去,我們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為了完成增長目標,不顧一切增加投資、消耗資源,結果呢,我們沒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忽視了自主創新,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某些產能嚴重過剩,這些問題反而制約了經濟繼續前行。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義了九大新常態,揭示了消費、產業、人口、環境等領域新的發展方式,“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新常態下派生出新機遇,雖然仍面臨著諸多障礙,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將更為多元。
之前有機構預測我國明年的經濟增速將下調。這次會議對此有確切表述,即“努力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這意味著經濟增速可能放緩,但經濟結構調整將更扎實地推進,未來還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2015年是改革落實年,改革越深化,政策和體制越具有開放性,市場越具有活力,經濟發展自然韌性十足,經得起風浪。
隨著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眾創業興起,互聯網金融漸入正軌,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我國的消費、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市場都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而“回旋空間大”則是指中西部發展存在的差異可以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帶動效應。“一帶一路”和各類“自貿區”戰略的推進,可以更快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
應當說,雖然我國正處于“三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經濟增速換擋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中,但舊有的發展模式注定難以為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體詮釋“新常態”,表明決策層對我國的經濟形勢有著科學而清晰地判斷?!靶鲁B”下的中國經濟將在結構調整中走上平穩的發展之路。(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可以預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敝販剜囆∑酵镜木?,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為科技創新留出時間、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