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六大看點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常態下明年經濟發展態勢如何?調結構能否保持穩增長?改革有哪些重頭戲?民生有哪些新看點?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一系列新動向。
看趨勢:九大趨勢性變化定位新常態
認識形勢、研判走勢是做好明年各項經濟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針對近一年來海內外始終關注的中國經濟新常態,會議通過對“九大趨勢性變化”的闡釋,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會議認為,當前我國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趨勢性變化,表明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以前大家對新常態有各種看法,還有人認為新常態意味經濟衰退。通過這次中央對新常態全面、深刻、系統的界定,可以消除認識誤區,引導人們正確、理性、客觀看待新常態。”
會議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可以看到,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結構深度調整、發展動力轉向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礎上,會議明確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引導社會預期等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重點。
“面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有一個過程。這次會議特別強調統一思想和行動,說明新常態下怎么看與怎么做同樣重要,認識不到位、不深刻,堅持用慣性思維去做今后的經濟工作肯定行不通。”張占斌說。
看增長:穩增長和調結構保持平衡是關鍵
從剛剛發布的11月經濟數據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2.7%,已經連續33個月負增長,反映出當前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穩增長任務艱巨。
會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把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作為一項主要任務。同時,提出“調速不減勢”“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等具體要求。
張占斌表示,“經濟增速目標適當調整將為今后改革留下更大空間。如果目標定得較高,經過努力也可實現,但可能繃得太緊,不利于其他工作從容展開。”
會議指出,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對此,專家認為,今后經濟發展中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對過剩產能的調整會影響增速,而做好新興產業的加法和乘法則會創造更多增量。
“明年要加快結構調整,意味著新興領域的投資可能會加快。”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速度調整并不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調結構需要花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
看改革:圍繞突出問題推進
會議要求,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很多趨勢性變化。“改革的推進,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堅持與時俱進,根據不斷變化的實際,提出既針對具體問題、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
會議提出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準入、對外投資等領域的改革。
“改革要從群眾需要出發,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王軍說,基層特別是地方政府,處于經濟工作第一線,最了解實際情況,改革方案的制定要把頂層設計和充分發揮基層積極性結合起來,既要統籌長遠和全面,也要尊重自下而上的首創精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當前企業、市場、群眾都呼喚改革加快推進,但改革措施是通過具體部門來推進的。“各級政府部門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問題,在抓落實上可能主動性不夠。必須強化責任,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引入群眾評價,為推進改革措施落實建立制度保障。”
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在不同場合多次就做好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7日上午,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鄭州開幕,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代表省政府,向會議報告了2016年上半年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下半年政府重點工作。
7月11日,省長陳潤兒在鄭州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聽取經濟運行情況匯報,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他強調,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正確認識形勢,把握工作重點,著力穩增長保態勢、調結構抓轉型、防風險促穩定,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實現。
工作重點三:落實企業減負 全面優化過剩產能,厚植發展新動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落實企業減負。
2015年3月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做客新華訪談2015全國兩會特別節目,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發展新亮點。兩個“中高”、兩個引擎非常重要,通過這兩個引擎讓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上述變化說明黨中央對經濟新常態的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階段性變化內涵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做好新時期經濟工作的指針。 答: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獲得了海量數據,我們將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開發利用好這些成果。
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義。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備受國內外矚目和認同,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會議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尤其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系統性闡述,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時期,新常態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已從“高速增長”變為“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堅定沉著,統籌施策,引領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合理區間,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7月底,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
告別了簡單粗放、不可持續的舊模式,我們所要適應的經濟新常態,就新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這是中國經濟適應階段性發展特征和運行規律的必然選擇。堅持改革精神、底線思維,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以沉著冷靜的大國定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的發展將繼續造福自身、惠及世界。
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新常態,依靠改革創新和創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著力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就是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最大的貢獻。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5年經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