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江口到北京有多遠?
不遠,1200多公里距離,開車也就一天時間。
很遠,這條縱穿中原的千里長渠,見證了南水北調工程從論證規劃到建成,跨越的半個多世紀時間。
中線源頭,清澈的丹江水即將掉頭向北,出陶岔、過黃河,一路奔涌三千里,滋潤干渴的華北平原。去年通水的東線,長江水經泵站逐級北上,澤惠廣袤的北方大地。南水北調,這一緩解北方缺水的重大戰略性工程,這個幾代中國人的美好夙愿,今朝夢圓!
60多年時間穿梭,南水北調從夢想到現實究竟有多難?
這是科學民主的戰略決策。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從哪調水?調多少水?走什么路線?27位院士、6000人次專家,歷時50年論證,一次次觀點交鋒頭腦碰撞,一次次爬山涉水實地勘測,反復研究,優化方案,終于將南水北調變成宏偉藍圖。
這是世界級難題的考場。世界第一大輸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黃河,第一次大直徑PCCP管道……南水北調面對的難題前所未有。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矢志創新,為保大壩強度,澆筑混凝土5年保持一個溫度;為治“工程癌癥”膨脹土,在泥坑里一實驗就是3年……11年建設,63項新材料、新工藝,110項國內專利,他們用“中國智慧”筑起世界最大調水工程。
這是“天下第一難”的任務。40多萬移民搬遷,不只是簡單的數字概念。故土難離,鄉情難舍,作別魂牽夢縈的船歌帆影,這是怎樣一種離別?四年任務、兩年完成,做到“不傷、不亡、不漏一人”, 南水北調飽含了多少移民群眾和干部的默默奉獻。
這是治污攻堅的戰場。在中線,為保源頭一庫清水,水源區各地壯士斷腕,毅然關停1000多家污染企業,轉身綠色發展。在東線,為攻克“流域治污第一難”,沿線重拳減排,創新治污機制,讓一條條“醬油河”變成清水河。10余年治污,滴滴清水是最好的見證:中線源頭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以上,東線干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南水北調工程成為治污環保的典范。
南水北調正重構北方水資源格局。東中線一期年均調來的183億方清水,是解渴北方的生命之水。算社會賬,將使253個縣級以上城市、1.1億人直接受益,700萬人徹底告別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算經濟賬,每年將新增工農業產值近1000億元。算生態賬,北方每年減少超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算發展賬,東線千年古運河重煥青春,新增運力相當于新建一條水上“京滬鐵路”,成為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今天的汩汩清水流淌著太多不易!治污、移民、工程建設道道難題,凝結了上萬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近十萬建設者的辛勤汗水,還有40多萬移民的悲壯淚水……這樣的大工程,只有中國能干,只有中國的制度條件下才能干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天地可鑒!
飲水思源,今天的南水北調超越了簡單的“輸水線”。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先節水后調水,沿線各地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用水方式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南水北調更成為環保先行的“生態線”,成為節水優先的“發展線”。
11月18日上午,市民來電稱,南水北調金水河交匯口的虹吸處,水面上有具尸體,分不清男女,看樣子是從上游漂來的。18日9時40分,在南水北調干渠啟福大道交叉口東800米,正是南水北調金水河倒虹吸閘門處,帝湖公安分局民警已在現場,正與110指揮中心聯系相關失蹤人員。
此次活動的舉行,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齊聚一堂,游淅川美景、品嘗丹江魚宴,使更多的游客了解淅川,了解南水北調發源地丹江渠首。
(記者 聶春潔)記者從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獲悉,為配合南水北調管道改遷工程,從11月14日15時起,白廟水廠水源將暫時置換成黃河水,置換時間為5天,屆時居民家中可能出現短時水壓和水質波動情況,待改遷工程結束后重新啟用南水北調水源。
記者日前從河南省南水北調辦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已累計向河南省供水20億立方米,其中,2015~2016年度供水累計達12.8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能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河南省的重要水源。
河南與北京,因南水北調結緣。南水北調來水占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于二類水質標準。
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陶岔,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南陽市痛下決心,關停企業800多家,同時還關閉畜禽養殖場660多家,取締養魚網箱4萬多個;先后因環保問題否定了73個大中型項目選址方案,終止了62個大中型項目前期工作。
42歲的周成保沒有想到,一個“冒失”的決定竟然改變了他平靜的生活。“你在作繭自縛!”周圍親人的不理解一度讓他備受熬煎。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干線生態帶建設規劃》和《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規劃(2013—2017年)》要求,全省要完成南水北調總干渠兩側各100米生態綠化帶建設任務,需要綠化長度約640公里,總面積19萬畝。
一渠丹水北送,兩岸滿目蔥蘢。
4月16日上午,鄭州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管城區示范段開工媒體發布會在綠都瀾灣營銷中心成功舉行,省會數十家主流媒體的記者現場見證了鄭州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的未來建設規劃。
4月6日——7日,全國政協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史料協作征集座談會在淅川縣召開。
截至3月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分水達30.74億立方米。
連日來,在南陽市淅川縣城區飛虎山上處處可以見到熱火朝天的造林場面,這是淅川縣圍繞丹江庫區生態建設實施大造林的一個縮影。
我市南水北調東區水廠一期供水項目自2014年6月動工建設后,市民一直在翹首以盼,希望能早日吃上丹江水。目前,該項目建設進度如何?昨日,記者采訪了周口銀龍水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
水庫大壩加高后,淹沒南陽市淅川縣11個鄉鎮、184個行政村、1276個村民小組,淹沒土地面積144平方公里,各項淹沒損失高達9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