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與社會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織,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到了中高速階段。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等各種經濟風險仍需化解,這是經濟新常態下我們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同時應看到,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有不少新機遇。
當前,雖然經濟增速會有所回落,很難再回到原來動輒兩位數以上的增速,但只要經濟增速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的質量提高,增速的適度放緩并不會對社會造成嚴重沖擊。年初確定的7.5%左右的增速目標,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即使是7.4%或7.3%,甚至再低點,如7.2%或7.1%,也能夠承受,因為今年就業表現突出,CPI處于低位,糧食生產十一連增,產業調整有新進展。
最近幾年,只要經濟增長大體在7.0%左右,實現十八大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是有把握的。從國際經驗和長遠視角來看,我國增速適當回落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不繃得太緊,加大彈性,更容易從容做事。一句話,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增強信心,保持平常心,努力適應新常態。
經濟增速的轉換有利于產業結構向中高端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主要位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比較利益較低。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攀升至46.6%,這是非常好的結構優化跡象。新常態下,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雙支撐作用,優先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逐步化解產能過剩風險等舉措,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
經濟增速的轉換有利于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換。過去30多年我國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經濟發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面對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新一輪浪潮,面對企業主動轉型、創新意愿的明顯加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逐步發生轉換。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這是由體制改革、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經濟正在逐步轉換增長動力,逐漸轉入創新驅動型的新常態經濟,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為科技創新留出時間、騰出空間。
經濟增速的轉換有利于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去年以來,國務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并制定出負面清單、責任清單、權力清單制度等。簡政放權“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以全面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例,由于企業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年檢制”改為“年報公示制”,市場的經營和投資創業環境更加寬松便利,社會新注冊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經濟增速的轉換,將為市場和社會主體營造更加寬松便利、公平公正的環境,激勵更多人去創業創造,讓松綁的企業在市場上充分競爭,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經濟增速的轉換有利于提高經濟質量和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空間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五大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加快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能夠逐步調整優化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
事實上,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從主要追求產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轉變,這既是經濟增速轉換的倒逼機制,也是經濟增速轉換的必然選擇。在此趨勢下,“中國質量”和“中國效益”將會進一步凸顯,增長速度“下臺階”,增長質量“上臺階”就成為應有之義。(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占斌)
G20杭州峰會的聯動主旨,眼下起碼有雙重意義:第一,全球需求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作為G20主席國,中國有責任倡議和推動聯動式發展納入G20議題。可以預言的是,一個開放透明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著眼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的聯動框架,必將從天堂杭州,光照寰宇。
4月28日,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省會城市一季度GDP增速超過10%的有3個,分別是貴陽增長12%、海口增長10.6%、杭州增長10.3%;增速超過9%的有4個,分別是合肥增長9.7%、南昌、西寧均增長9.5%,鄭州增長9.2%,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七,比去年同期前移5位。一季度,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6.4%,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四,比去年同期前移16位,排在鄭州前面的分別是蘭州增長27.2%、福州增長20.9%、石家莊增長17.3%。
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放緩,但是放在全球這個坐標系上看,可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而且總體“氣質”仍然很好。
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三季度經濟增速6.9%,為2009年來首度破7。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只要堅定發展信心,珍惜和充分利用發展機遇,確保政令暢通,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得到落實,就一定能夠形成團結和諧、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門須鉚足干勁、主動作為,狠抓政策落地、落實,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些許的懈怠 “中國經濟脈搏是穩定的。”重溫鄧小平同志的警句,穩增長、促改革重擔在肩,促發展紅利惠及民生的任務時不我待。
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較3月份的5.6%,回升0.3個百分點。得益于前期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盡管外部經濟形勢低迷,新興經濟體普遍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依然處于中高速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平穩,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1.3%。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5.9%。
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他表示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在7%左右,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中國經濟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超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10.48%)后,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2014年為7.3%或7.4%)。三期疊加中第三點即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相比較,層次低很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保持高速增長,只是一定歷史時段內的事情。正視并允許速度適度回調,正是適應新常態、尊重經濟規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和理性選擇。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和管理部門常強調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否則就如何如何,如影響就業等等。
用新常態的視角瀏覽今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會發現很多新亮點,最大的亮點是:經濟增速放緩至7.4%,但是并沒有滑出保就業的下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穩定的就業支撐著人們的消費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5%,超過投資。
我國經濟今年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內,“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已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特點。(中國經濟網網友 沙曉樂)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ce.cn(#改為@)。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