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5日電 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機遇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一降一升”詮釋出鮮明特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創”字當頭,結構升級的力量,讓中國經濟保持定力;結構升級的錘煉,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結構升級的成果,讓中國經濟活力迸發,走上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新征程。
“創”字當先,突破瓶頸制約
“與其坐等業務萎縮,不如尋找新的商機。”斯坦德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云平臺服務的科技企業,董事長胡永生介紹,從3年前主要經營通信外包行業,到現在為100多家客戶提供“私人定制”云存儲服務,企業成功實現轉型升級。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表面上是增長速度的換擋與調整,本質上則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
“對企業來說,面對的市場競爭比過去激烈了,必須從低水平、低成本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型增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進入新常態,產能出現相對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依靠高強度投入鋪攤子的空間必然越來越小。
以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為例,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融資環境趨緊,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不強;外部需求改善有限,部分產品出口競爭優勢減弱;居民消費能力有待增強,消費需求提速后勁不足。
前三季度的統計數字表明,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房地產開發投資,從進出口總額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同比繼續呈現回落態勢。
從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告別經濟“大而不強”的“虛胖”,通過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結構升級,成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經濟能否在一個新的增長平臺上良好運行,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關系達到新的平衡,關鍵在于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
“創”字為要,強化改革導向
黃浦江畔,上海自貿區正加快探索攻堅克難的新路徑。運行一年多來,推出了一系列有關投資管理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創新制度、政府監管制度的改革新舉措,為創新、創造、創業拓出一片新天地,不斷釋放正效益。
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指出:“結構升級是一個結果,它的推動力是制度創新,而改革是中國目前最根本的制度創新。”
一年間,我國持續出臺新辦法、新舉措,用改革促進結構升級,用改革提高創新驅動力: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實現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成倍擴大中央財政新興產業創投引導資金規模,加快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為社會有效投資拓展更大空間,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水電、核電等項目;
——大力減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負擔,降低大眾創業成本,加快萬眾創新步伐,著力落實定向減稅政策,實施普遍性降費。
如今,一系列改革舉措正在調動起社會的創新因子,企業創新投入主體地位得到鞏固,創新要素進一步集聚,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的機制正逐步得到完善。
“中國經濟要發展必須深挖改革紅利,通過改革拆除各種制度障礙,可以立竿見影地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說。
“創”字所向,謀劃長遠目標
“制造業后半生潛力無限。”在重工業基地沈陽,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說,企業分立出生產性服務公司,促進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開始從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躍進,生產性服務業收入將占據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進入服務業發展新時代,13億人的潛在消費需求成為中國增長轉型的突出優勢;13億人服務需求釋放的規模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結構、利益結構、城鄉結構調整的進程。”
以服務業迅猛發展為有力支撐,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結構升級交出了靚麗成績單——
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
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
節能降耗取得新進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6%。
結構升級最終惠及民生福祉。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目標,實現了逆勢增長。同時,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了GDP,城鄉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結構升級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推動力,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為著力點,中國經濟正由“引進來”邁向“走出去”,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向縱深拓展。
“可以預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趨勢是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及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和海洋產業。”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汪海波說。(記者趙超、張辛欣)
記者從南水北調中線建設管理局了解到,截至8月10日,北京市累計接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來水超過15億立方米,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于二類水質標準。
至8月10日,北京累計接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來水超15億立方米。
春風化雨潤中原,堅定信心謀發展。我們要切實把思想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8.0%、12.6%和11.5%,分別高于全國2.0個、3.6個和1.2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省第三產業……
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良好,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呈現光明前景。
1-4月,服務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538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高于第二產業5.1個百分點;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7.7%,高于第二產業17.9個百分點。一季度,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0%,營業利潤增長19.8%;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2%,營業利潤增長10.4%。
今天,已試點4年的營改增全面推開,昔日地方第一大稅——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將這場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最深刻的財稅改革推向高潮。營改增的全面推開,成為重塑中國財稅制度的新起點。
劉曙光代表:主動“瘦身健體”,才能讓發展質量更優、效率更高、更可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做產業規劃時,什么新鮮上什么,導致風電、光伏、海洋工程等朝陽產業很快又陷入過剩。
必須看到,盡管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不僅是時代賦予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必須進行重大戰略和政策安排:第一,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作了系統闡述。與此同時,進入新常態后,后發優勢的內涵、供給和需求條件發生變化,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也將相應轉變。
在做減法的同時,各地紛紛出臺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加快布局相關項目,在調結構上努力做加法。” 這個成功案例是近年來各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力促經濟升級的典型“縮影”。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外部需求出現常態萎縮。
記者從財稅部門獲悉,目前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正在積極研究包括生活服務業在內的相關行業的“營改增”試點方案。一位接近財政部的專家表示,接下來有可能幾個行業一起推進,財稅部門已經開始著手對房地產業、金融業等行業進行營改增調研。
日本實力強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全球都居于壟斷地位,牢牢把控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的汽車核心零部件市場。 在澳大利亞,今年6月份,日本精工就因同另外兩家日本軸承制造商組建卡特爾聯盟,密謀在澳大利亞市場對軸承產品的價格進行操縱,日前在澳大利亞被處以300萬美元罰款。
8月1日,發改委官網發文《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上半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8月4日又發文《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和《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8月5日,發改委再次發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領域各項改革順利進行》、《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