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繪就了依法治國的新路線,依法治網成為網絡管理的前進方向。網絡延伸了現實社會時空界限,賦予了虛擬世界生命意義,網絡就是完整真實的社會。依法治網為網絡社會構建發展基石,給網絡社會中的行為活動提供約束和保障,向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注入強勁動力。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是時代的要求、現實的需要、人民的期待。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要把握互聯網生態規律,清醒認識“網絡即現實”。
網絡重塑現實社會結構
人力物力撐起了農業文明,科學技術積累了工業財富,信息則成為網絡時代的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財富分配,網絡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首當其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社會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生態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扁平化、開放式、自組織成為現代社會結構的新特點。
網絡重筑現實社會關系
一方面,網絡弱化了人類交往的傳統紐帶,僵化封閉的組織不再那么重要,跨越大洋的距離不再那么遙遠;另一方面,網絡建立了人類聚合、交往的新型關系,移動辦公、遠程會診提高了社會效率,“快閃”、群組延伸了興趣的邊沿,打擊網絡犯罪、網絡眾籌消除了國家邊界的物理隔離。互通互聯、多元多變、個性組合成為網絡社會關系的新亮點。
網絡重樹現實社會思維
互聯網思維無疑是當今最熱的詞匯,其核心是將人作為第一考慮要素。制定法律、出臺政策,要將人民的呼聲放在首位;政令推行、信息發布,要對群眾的關切充分了解;產品設計、服務提供,要對用戶的需求切實滿足;教育宣傳、溝通聯絡,要對受眾的興趣精準迎合。用戶至上、注重創新、簡約極致成為網絡社會思維的新基準。
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要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立體構建四層“法治體系”。
堅守底線,強固法治基礎
依法治網,要堅持黨對互聯網的領導,這是我國互聯網沿著正確、健康方向發展的根本保障;要堅持網民主體地位,保護網民的合法權益,激發和調動廣大網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堅持德治與法治相結合,以法律提升道德水準,以道德推動法治建設。
科學設計,完善法治依據
依法治網要做到有法可依,強化頂層設計,借鑒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實際,遵循網絡規律,盡快形成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協調、調整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互聯網法規體系。當前,要著重加強網絡信息服務立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立法,充分發揮立法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的主導性作用。
同力共舉,承擔法治職責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依法治網需要社會各方合力并舉,執法部門要明確權力范圍、規范執法流程、加大執法力度、量化執法標準、提高執法效率;行政部門要履行職責、敢于擔當,將信息公開作為新常態,將推動網絡法制化建設納入日常工作;互聯網企業要貫徹“誰辦網、誰負責”原則,明確主體責任、規范工作流程、強化行業自律;廣大網民要積極參與、堅持自律,爭做中國好網民。
提升素養,根植法治信仰
網絡帶來機遇與希望,帶來變革與挑戰,帶來了一個未知大于已知的嶄新時代,唯有法治信仰才能照亮互聯網健康發展之路。通過宣傳教育牢固法治理念,通過網絡誠信制度提升法治素養,讓網絡管理者、網絡從業人員和廣大網民將知法、懂法、守法、尊法的信念深植于心。
(作者為北京市網信辦黨組書記、主任 佟力強)
“報告中,謝伏瞻同志提到,要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2015年,對于河南來說,是依法治省的開局之年,也是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為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省政府法制辦牽頭制定落實意見,梳理行政執法權責清單,完善執法程序,規范執法流程和行政處罰裁量權,開展法制教育培訓,建立督導體系。
改革就是破舊立新,30多年改革開放,極為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必須處理好破與立、發展活力與社會穩定的關系。
“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堅忍不拔才能勝利,半途而廢必將一事無成。”2015年新年鐘聲敲響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致辭中,如此勉勵為實現夢想而奮斗的人民,如此鼓舞行進在復興之路上的中國。
“四個全面”為加強縣域治理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作為縣一級的領導干部,必須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維方式,以堅定的政治自覺、強烈的使命擔當,推動“四個全面”在縣域開花結果。
近日,余愛水少將他關于“中國為什么勝利,日本為什么失敗”的研究之作投書光明理論,授權光明網首發,以饗網友。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深刻總結起來,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在這場偉大斗爭中,中國必然勝利,日本必然失敗。
無論是簡政放權的行政體制改革,或是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改革,都依法治國之國家戰略的實施步驟,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臺階。盧梭說過:“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深化審判、檢務、警務、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的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加強法律文書釋法析理。
全會認為,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要完善法治監督體系,強化對憲法法律實施的監督,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強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全面依法治省有效推進。
3月23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九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在鄭州舉行。全會認為,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從人情往來、奢靡浪費的困擾中跳脫出來,回歸親情團圓、安樂祥和的節日內涵,春節的返璞歸真,正是黨心民意之所向 春節往往被視作觀察風氣、把脈文化的重要窗口。春節從人情往來、奢靡浪費的困擾中跳脫出來,回歸親情團圓、安樂祥和的節日內涵,正是黨心民意之所向。
法治的邏輯起點在立法,生命力和特色則在于實踐。科學和民主是貫穿我國立法始終的兩條紅線,互為表里,不可偏廢 日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從一部良法誕生和施行的過程來看,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離不開立法規劃的科學設計、立法內容的廣泛調研、立法程序的合理設計、立法過程的民眾參與,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收到總書記回信一年來,“本禹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充分發揮著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聚集起越來越多的愛心大軍。廣東惠州形成了人人爭當志愿者、處處都有志愿服務的生動局面;吉林全省農村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
—寫在首個國家憲法日 12月4日,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11版·法治·國家憲法日特刊 同樣,我國國家憲法日的設立,將使得憲法教育、憲法宣傳更加有的放矢。總的看來,國家憲法日的設立標志著依憲治國邁出了嶄新的一步,鑄就了新中國憲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