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
日本媒體針對安倍解散眾院的行為發文稱,首先,必須搞清楚解散眾議院、實行總選舉的道理。
日本《朝日新聞》網站11月19日稱,首相安倍晉三做出了推遲將消費稅上調至10%的這個“重大決斷”,這就是解散眾議院的“大義”。但是,此次的推遲增稅只不過是將延期方案提交給執政黨占壓倒性多數席位的國會,“走個過場”使之通過而已。我們也沒有看到執政黨愚直地說服增稅派的努力,就這么直接解散了眾議院。由此,可以看出安倍打算將執政黨內部問題“粉刷”上推遲增稅外衣的策略。
文章稱,這樣做的背后其實有著首相的政治戰略。明年初有核電站重啟這件事等著;執政黨與在野黨就集體自衛權的相關法案必定會激烈爭執;目前也沒有擺脫經濟低迷的頭緒,到明年夏天政權都將走下坡路;再加上安倍還擔心明年秋天的自民黨總裁選舉自己是否能夠再次當選。
文章稱,如此一來,趁在野黨還準備不足的現在“下手”正是制勝的最佳時機。這次解散是為了避免情況逐漸惡化,保住政權而為之。只要解散眾議院還是首相的專權,就無法避免牽扯到政治目的上,但是做出一個詳盡的解釋仍是首相的責任和義務。
文章認為,現在正是解散眾議院不可錯失的良機,所以即使很勉強也高揭“大義”。筆者總覺得雖然看似首相是在不斷“出擊”,但其實也是被實際情況逼得走投無路了。
選舉的爭論點在于“安倍經濟學”。雖然通過金融寬松政策促使日元貶值、股價走高,但手中沒有股票的人對于經濟復蘇是沒有實感的。即使動用國家財政使公共事業有所發展,地方的凋敝仍不見好轉,貧富差距增大。盡管第一支、第二支箭已經射出數次,但第三支箭“刺激民間投資為中心的經濟產業成長戰略”卻實在是出拳太弱。
文章稱,如果試圖邁出伴隨著結構性改革的成長戰略這一步,就必須要讓國民做好會出現停業或換工作這些“切身之痛”的覺悟。這時,政治領導人就要站出來指明改革的方向,反復耐心地勸說(民眾)“要忍痛”。安倍首相的這份努力不足,也導致了成長戰略的停滯。
此外,包括集體自衛權在內的憲法問題也是一大爭論點。在自民黨內也有意見認為可以將允許集體自衛權行使也寫入《國家安全保障基本法》中,然后在國會慢慢進行審議。但安倍首相并未采取在國會廣納百見的方法,便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集體自衛權的解禁。
曾經,前首相大平正芳所代表的保守派政治家都是愚直地面對問題。保守派政治家們以未能解決財政赤字為恥而提出增稅,并且也遇到了挫折。現在,安倍首相和自民黨忘記了這種愚直的態度,在不告訴民眾負擔和好處的前提下便試圖獲得選民的一紙空白委任狀。
另一方面,在野黨現在也不是因為突然的解散而畏縮后退的時候。20年前,執政黨與在野黨共同努力進行政治改革才有了現在的選舉制度。這個制度是一個一旦執政黨掉以輕心便會被推翻政權的制度。
文章最后稱,2009年及2012年都曾有過政權交替。在野黨的各黨派如果能夠推進政策和候選人的調整來與自民黨對峙,就能夠創造出一個充滿緊張感的政治環境。政治改革以來的進程就此終止還是繼續堅持下去—現在是選民要擦亮眼睛,時刻注視執政黨與在野黨的時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