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遼寧日報》頭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發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公開信源自于10月21日,一位大學生在遼寧日報官方微信的留言,引起了編輯部的注意。為此,報社采編在省內外幾大高校中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查,并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在高校比較集中的城市聽了將近100堂大學專業課。公開信中指出,“呲必中國”的現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還很過分,必須引起教育界的警覺和重視。(11月16日《深圳晚報》)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這般常識,早已為公眾所熟知,也為公眾所傳頌。對社會而言,批評與批判的價值不言而喻——它們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作為高校教師,尤其是文史哲社會科學的老師,具備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底線,因為他們是社會的“公知”。可以說,高校教師批判社會的權利,理應受到保護,如此才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思想貢獻。眾所周知,魯迅之所以受人尊重,也是因為他“愛之深責之切”,以筆為匕首,揭露社會的丑陋,喚醒國人的抗爭。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也有一個場合的問題。批判從來都不該是無處不在的,也從來都不應成為一種情緒化的表達,更不應是為了批判而批判的“抹黑”。以報道來看,少數高校教師的做法,無疑逾越了最起碼的底線——他們“呲必中國”、“贊必西方”。這樣的批判,并不是一種理性的批判。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曾經說過,“理性與批判并重才是最好的方式”。就今天的一些高校教師而言,如何選擇理性的批判而不是情緒的批判,的確是值得思考的。
在“呲必中國”的報道出來后,各方都在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眾聲喧嘩下,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羅思義的看法的確能給人一些啟示:“我完全同意《遼寧日報》的看法。美國的大學和中小學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當然,中國的大學教師也有許多愛國者。但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常被中國少數高校教師的“呲必中國”現象所震驚。”由此可見,不理性的批判,的確是一種很刺耳的聲音,這必須引起重視。
眾所周知,高校作為特殊的場所,的確應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大學精神。不過,如何培養大學生們也有這樣的精神,卻是一門技術活。如果高校教師在課堂上動輒就是情緒化的批判社會與國家,必然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帶來誤導。畢竟,高校里的教育,不等于鄉野里“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巷議,因為講壇不是私人領域。而“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道理,也應為高校教師所信仰。如此,才能呵護好一個理性的氛圍,讓批判成為社會進步的思想動力。
英國政治家約翰·彌爾頓在“意見的自由市場”的理論中表示,“各類不同的言論形成了一個觀點市場,真知也正是在不同觀點的辯論中得以顯現。”這與“真理愈辯愈明”的說法無疑是完全吻合的,但很顯然,“辯論”是一種理性的批判,而不是潑婦罵街。世界夠大,應容得下給高校教師的公開信,因為這是一種友情提示;至于“呲必中國”的課堂,則不應成為學生們的必修課,因為其缺乏最起碼的理性。希望當前的爭論,能給高校教師一些啟示,讓他們的批判更加理性,而不是“呲必中國”。(龍敏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