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公平、更安全、更開放——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合作共贏繁榮發展保駕護航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 這個深秋,APEC會議在北京留下累累碩果,全世界都聽到了來自神州大地的聲音。而在不到半個月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剛剛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部署,所受關注前所未有。
面對巨大的歷史機遇和復雜的風險挑戰,唯有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下,中國經濟社會將迎來生機勃勃而井然有序的深刻變革,進而推動整個區域和世界的發展繁榮。
以法治促公正 建設更加公平的中國
“反腐”,成為今年APEC的一大關鍵詞。
11月8日,亞太經合組織第26屆部長級會議通過《北京反腐敗宣言》,成立APEC反腐執法合作網絡,在亞太地區加大追逃追贓等合作,攜手打擊跨境腐敗行為。
這是將“打老虎”、“拍蒼蠅”向各領域縱深推進后,中國在國際反腐敗戰線上扛起的一面大旗。
“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又一次對深化改革和公平正義的關系作出精確論述。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國向世人宣告,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在于政府堅守法治底線,嚴格依法執政——
2014年10月,中國的行政訴訟法在制定25年后作出首次修改,進一步拓寬“民告官”的法律渠道,擴大了可訴行政行為的范圍,強化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監督。
此時的北京市平谷區,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已堅持3年多,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法治培訓100%覆蓋,全區行政負責人出庭應訴比例超過60%。這些舉措都是圍繞一個目標:讓官員敬法學法用法成為習慣。
“政府如果不依法辦事,人民群眾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不到公平正義,那他對政府就沒有信心。”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袁曙宏說,“小康不僅是物質的小康,也是公平正義的小康。要使人民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必須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公平正義,體現在市場對守法者敞開的懷抱——
2014年9月,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因犯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被判處罰金人民幣30億元,公司外籍高管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驅逐出境。
“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中國的市場對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平等開放。”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飛躍說,“只有誠信守法、規范經營的企業,才能在中國迎來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前景。”
公平正義,更在于法律對人權和生命的尊重——
2014年8月,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念斌投毒案”,涉嫌犯投放危險物質罪的上訴人念斌被宣告無罪,成為中國從制度上加強人權司法保障,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一個里程碑。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騰表示,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系列加強人權司法保障、促進公正司法的措施,就是要通過修改現行的法律,明確疑罪從無的程序設置,確定非法證據的范圍和界定,從制度上著手把這些法律原則落到實處,使刑訊逼供和冤假錯案得以減少乃至絕跡。
“公平正義就是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只能是法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