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改革舉措掃描(上)
11月的北京,天高云淡。繼2001年主辦APEC會議之后,中國時隔13年再當東道國。13年彈指一揮,世界和中國都走到了新的歷史節點。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階段。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和亞太地區能否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增長?中國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否順利實施、能否惠及全球?種種話題,世界關注。
中國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一強一美一富,判斷源自國情,動力來自改革。2014年元旦剛過,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新時期“三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新年伊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這一傳統已延續十一載,體現了發展中農業大國的首要關切。
此前10年,中國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收入“十連快”。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邁上1.2萬億斤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面貌有新的改善。與此同時,中國人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仍處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尖銳。“三農”發展的諸多難題,依靠改革才能破解;農民群眾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實現。
倉廩實,天下安。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村改革的八大任務,第一條就是“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確保糧食安全、夯實農業基礎,既為國內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這是13億人口大國的現實選擇與歷史擔當。
為了進一步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一號文件”提出了5項改革舉措: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合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這些舉措,既有頂層設計,也有具體部署,涵蓋價格與流通,打通國內與國際,涉及生產與監管,為糧食安全編制了嚴密的保障體系。一年下來,糧食生產穩步向前,夏糧連續豐收,秋糧豐收在望,中國糧食有望迎來第十一個豐收年。
“一號文件”統領“三農”全局,涉及方方面面,改革氣息濃厚: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深化“三農”改革,啃的都是“硬骨頭”,要打的都是“攻堅戰”;深化“三農”改革,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深化“三農”改革,舉措密集出臺,鼓點振奮人心。
金秋十月,中共中央審議通過《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這是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又一份綱領性文件。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是事關農業農村發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意見》的政策著眼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形成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二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保護好農戶的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尊重農民的流轉主體地位,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堅持一切從國情和農村實際出發。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是客觀趨勢,但必須看到這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不能脫離實際、脫離國情,片面追求流轉速度和超大規模。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標志著我國布局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試點工作即將全面展開。試點的目標在于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這是農村改革一項重要頂層設計,是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重大制度創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