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 5日下午,中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域的頂尖專家和企業代表聚集在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網信辦)座談,共議中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法治建設。這是兩周內國家網信辦第六次就依法治網組織座談會,此前已分別聚集法律及相關各界、重點網站、網信部門、網絡媒體、移動互聯網界進行探討。
各種跡象表明,中國正加快步伐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并掀起網絡空間所有利益攸關方的頭腦風暴。
1994年,第一根網線由北京中關村接入互聯網,中國開啟了與世界各國共建共享互聯網的時代。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產品制造基地和最具潛力的信息消費市場。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達6.32億、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5.85萬億元,9月底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實現銷售產值7.4萬億元。
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歷數網絡空間巨變:“20年過去了,中國已擁有超過6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5億微博用戶、5億微信用戶,每天信息發送量超過200億條,中國網站達400萬家,上網已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態。”
隨之而來的是,網絡空間中的交流與摩擦交織,爭端與沖突不時升級,秩序構建迫在眉睫,法治確立呼之欲出。在此前召開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新聞發布會上,魯煒說:“網絡空間的治理,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
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李京春指出,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正面臨著各種網絡黑客行為的攻擊威脅。
網民對于網絡空間治理的呼聲非常強烈。北京廣安東里社區居民趙繼亭對網上一系列亂象深惡痛絕。他說:“最反感的是黃色內容,最無聊的是段子,最痛恨的是虛假信息,以及彈出來的廣告窗口。”他認為,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是全過程的監管,網絡安全的監管也應該是全過程的。
“互聯網的歷史非常短,現在網絡空間出現的問題都與法治有關。”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會員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說,沒有法治,物理空間的假惡丑都會映射到網絡空間中來。“法治實際上就是要把真善美的方面加以發揚,使假惡丑的方面得到遏制。”
從哪里尋找法治依據,如何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在業界專家中掀起大討論。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黨委書記吳世忠提出,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法治思想、法治實踐非常豐富,積累了豐厚的管理經驗以及教訓,這都是中國依法治網的底氣所在。
周宏仁指出,網絡空間不完全等同于物理世界,不能簡單把物理世界的法律進行套用。網絡空間和信息化領域的法治建設,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個方面加以研究。要對現有法律進行梳理,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空間治理法律框架。
李京春呼吁,加快出臺中國網絡安全戰略,宣示中國網絡安全主張;加緊研究制定網絡空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保護法,反對各種形式的網絡攻擊和信息竊密,應對網絡空間威懾恐嚇和戰爭威脅;加緊研究制定互聯網安全行為準則等相關法規,治理互聯網不規范的惡意競爭、探測攻擊和其他各種違法“亂象”,凈化網絡環境,為維護世界網絡空間和平,發揮網絡大國的作用。
無論是今年8月國家網信辦出臺的“微信十條”,還是10月最高人民法院通報《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首次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非法刪帖、網絡水軍等互聯網灰色產業的責任承擔問題,都顯現出中國網絡空間立法進程正在加速度推進。
國家網信辦副主任彭波稱,網信辦已經制訂了“互聯網立法規劃”,將加快推進網絡立法,近期會修訂出臺《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規定》,“這將是近期內互聯網領域最新、最全、最重要的一個法律法規”。
(記者 南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