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規劃委網站首次公示地鐵6號線二期沿線車站站名方案,與此前公布的方案相比,除物資學院站和郝家府站外,其他站名都有變化。新站名大多數通俗易懂,只有位于通州的兩個站點“通運門站”和“東夏園站”看起來十分生疏。據了解,它們與通州的歷史有關,一個是通州的古城門,一個是通州的古村落。站名方案一出,“推新派”和“懷舊派”立即在網上爭論不休。
老通州也很少知道“通運門”
運河專家周良介紹,通運門其實就是通州舊城的東城門。明代洪武年間,燕山侯孫興祖擴建通州城,把老城向南擴大了一倍,因東城門前方就是大運河,因此稱為“通運門”。這座城門一直用到1952年才被拆,“以前老百姓識文斷字的少,都把它叫做東門”,現在即使是通州的老人也很少有知道這個名字。
2012年地鐵施工挖出了通州東城門,現在以“通運門”命名的這個地鐵站就在東城門附近。周良告訴記者,定名時相關部門也曾找他征詢意見,他贊同以“通運門”作為站名,因為“它能勾起通州人對舊城的回憶”。
“東夏園”不知“東”字從哪來
關于“東夏園站”,周良告訴記者,潞城鎮有一個夏園村,原名叫“夏家園”村,是清代初期八旗官兵跑馬圈地產生的村落。當時,圈這塊地的是正白旗人,清姓改成漢姓后,姓“夏”,這家人不種莊稼而種菜園,因此這個村子就被叫做“夏家園”。在通州,類似的村名還有不少,比如姚家園、史家園、曹家園、吳家園等。
不過,對于“東夏園”這個站名中的“東”字,周良表示存疑,“那個村子老名就叫‘夏園’,不叫‘東夏園’”,周良說,不知道這個“東”字從哪里論起。
“推新派”和“懷舊派”爭論不休
站名方案引發了通州市民命名應該“新”還是“舊”的爭論。
部分市民認為站名應該采用當地人熟悉、辨識度高的名稱,“通運門”這個地名早已不存在了,連很多本地人都沒聽說過這個名稱,所以不應該作為地鐵站名。
“推新派”網友“東旺人家”表示,該古的古,該現代的現代,牽強地對現代的東西“做舊”只會產生更大的違和感。市民王小姐認為,地上叫“新華大街”,地下卻叫“通運門”,這會給交通換乘帶來不便。
與之相對,另一些市民認為用老地名來命名新城地鐵站恰恰可以喚起人們對通州古城的懷念。網友“嘟嘟貓”認為,“北京的城門,諸如阜成門、朝陽門、元大都時期的安貞門、光熙門也早就不在了,不是也可以用來命名嗎?現在大家不熟悉通運門,過一陣子就好了,通過這個名字了解古通州城的歷史不是件好事嗎?”網友“jeans”也認為,隨著通州新城的一些標志性建筑的落成使用,將來肯定會越來越有名,“反而是一些老東西卻慢慢消失不見了”,用這種方式也是提醒人們想起過去,留個念想。
(記者 張楠 通訊員 王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