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取消34縣GDP考核推生態指標
福建省效能辦下發通知,取消對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的34個縣(市)的GDP考核,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
近日,GDP指標在福建省34個縣績效考核名單當中下架。
“這是期待已久的事。”中國政法大學公共行政學教師劉柏志告訴澎湃新聞。
被視為政府行為風向標的GDP近年來背上了很多罵名,一方面,政府在GDP至上的思路下發展經濟,忽視環境保護;另一方面,官員因追求GDP增長和政績工程而落馬的案例并不少見。
7月18日,福建省效能辦經福建省委組織部、省發改委、省環保廳同意后下發通知,取消對34個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實行生態保護優先和農業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
34個縣如何選定
據福建省能效辦副主任介紹,這是福建首次在績效考評當中取消GDP指標,轉而以生態保護優先和農業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替代。
2013年,福建省政府頒布實施《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該省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強調不同區域要依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確定功能定位,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次序,完善開發政策。
福建省將84個縣(市、區)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4個類別。其中,22個縣(市)屬于農產品主產區,12個縣(市)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這兩者均為限制開發區域。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以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并關系到地區生態安全的區域。
負責該項目的福建省能效辦績效組副調研員鄭明艷稱,在福建省的政府績效考核中,生態指標向來占有比較大的權重,這次的改革更是加大了對生態的保護力度,一些山區還會考察森林覆蓋率。
當地官員告訴媒體,面對考核壓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較量”中,常常是生態“敗下陣”來。“為了GDP,各地爭搶工業項目,導致同質化發展甚至于惡性競爭。”該官員表示,差異化考核有助于引導政府發揮特色與優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子。
將有一半左右的縣級市取消GDP考核
2014年3月16日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以下簡稱 《規劃》)明確提出,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據媒體報道,這意味著全國將有一半左右的縣和縣級市取消GDP考核。
據《南方周末》報道,早在2011年,南京市正式頒布實施《關于開展郊縣鎮街分類考核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明確對6個郊縣的66個鎮街不再進行GDP考核。
南京當地官員表示:之所以要取消GDP考核,是因為南京郊縣的鎮街產業在招商引資中不惜拼政策、拼地價,甚至影響了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的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
專家:考核應增加非量化指標
中國政法大學公共行政學教師劉柏志認為,GDP雖然是考核官員的重要指標,取消GDP考核,無疑是給官員解除一個緊箍咒。但如何轉變以GDP為主的量化考核指標思路,劉柏志認為這是一大考驗。
考察生態指標是不是意味著要多種樹?劉柏志認為,環境效益的體現有其滯后性,如果追求顯而易見,樹是種了,但存活率怎樣就難以保證,單一化片面化的發展,只關注看得見的東西,忽略看不見的東西,就可能出現類似為了增綠刷綠漆的現象,不能實現設置該指標的初衷。
此前,云南富民縣、陜西省華縣等地均發生過為遮擋采石場,當地將裸露山體全部噴涂成綠色的怪狀。
“在過去,GDP從量化標準上來考核會方便和顯而易見一些,從環境、發展的角度來說,非量化的考核標準要提上日程,需要注重長久的、跨屆、不以政府任期為界限的考核方式。”劉柏志說。
據福建省效能辦副主任介紹,政府績效考核將在2015年初進行,改革實施效果如何尚需等待一段時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