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埡水庫大面積死亡的魚。
黃顯榮捧著谷倉的稻米,呈現著黑色。
田間地頭有村民抓起泥土,全是豬場的排泄物,水稻因此而長的深綠。
臭氣籠罩的湖南常德市臨澧縣雨臺村,黑水滾滾泛起白沫,魚蝦盡死,稻田荒廢,這是當地一家養豬場排污造成的景象。
法院判定企業治污,當地環保局責令整改,但幾年過去,夾雜著銅、鉛、鎘等重金屬元素的污水,依然排向沿途的農田河溝,經澧水后流進洞庭湖。
污染問題懸而未解,環保監督與執法為何缺位?澎湃新聞調查發現,養豬場還是一家有“背景”的企業。
被污染的村莊
2014年7月12日下午2時許,臨澧縣柏枝鄉郝家埡水庫,村民胡興忠打著雨傘蹲在大壩上釣魚。濕潤的空氣里,彌漫著一股豬糞的味道,還有淤泥的腥味。
站在水庫的壩子上望去,滿眼青山,但腳下的水是黑的。水庫的下游就是雨臺村和千畝稻田,排出的水,經農田后匯集到澧水,終流進洞庭湖里。
“這里沒有魚,釣不到。”胡興忠似乎不耐煩了,他拉起了魚竿后說,釣了兩個多小時,還兩手空空。
水庫中的魚由該縣富達養殖業專業合作社養豬場放養,但幾乎死光了,偶爾釣上來幾條,“魚兒身上有黃色的斑點,就像劃破受傷了一樣,不能吃。“胡興忠對澎湃新聞說,自己也就是釣著消遣,釣上來又放進去。
之前可不是這樣。胡興忠記得,3年前,別說水庫里的魚兒,就連下游農田河道里都有二三十厘米長的魚,“以前水庫的水,是我們的飲水,后來就只能洗衣服了,到現在啥都做不成。“
2008年,養豬場的成立打破了村莊固有的平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