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歲月”號沉船事件延遲成立的韓國總統府直屬機構“統一準備委員會”15日宣布正式成立,總統樸槿惠任該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由前駐華大使、現任統一部長官擔任,委員則包括政府、民間重要人士約50人。韓國主流媒體16日紛紛就該委員會的成立發表社論,保守媒體大多持歡迎態度,認為“統一也許很快到來”,韓國必須為此做好準備;進步媒體則直言該委員會的不足,稱與鼓吹“統一泡沫”相比,不如采取實際行動改善南北關系。
韓國《中央日報》16日稱,直屬于總統的“統一準備委員會”的委員分為兩部分,民間委員有30名,來自外交安保、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法律制度4個領域;官方委員來自外交部、統一部、國防部、財政部和青瓦臺。除委員長由總統親自擔任外,副委員長為前駐華大使鄭鐘旭、現任統一部長官柳吉在。被稱為“陽光政策”專家的延世大學教授文正仁、具有進步傾向的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院院長樸明圭和東國大學教授高有煥等人也榜上有名,“脫北者”出身的國家安保戰略研究所室長高英煥也入選其中。
報道說,值得注意的是,“統一準備委員會”將打破此前對朝政策偏重外交安保的慣例,準備描繪一張覆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法律的“統一藍圖”。青瓦臺外交安保首席秘書官朱鐵基表示,對于統一問題,匯集國民輿論十分重要。“統一準備委員會”8月初將在樸槿惠的主持下召開首次會議。
韓國《東亞日報》16日評論說,樸槿惠上臺后提出一系列統一構想,但并沒有言及具體舉措。在韓朝分裂的69年中,雙方舉行過包括2次首腦會談在內的各種對話嘗試,但始終沒能在統一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可見翻越阻礙韓朝統一的現實壁壘并非易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形成的東北亞秩序目前正面臨重新洗牌,這對韓國而言也是一次機會。《東亞日報》的社論強調,韓國希望的統一是“南北共享韓國式自由和繁榮的統一”。
韓國《朝鮮日報》稱,在南北關系持續緊張對立的情況下,不少人質疑為什么要成立“統一準備委員會”,目前東北亞局勢變化迅速,統一的不可預測性也越來越大,可能“像閃電般快速統一”,也可能經歷漫長的等待,“統一準備委員會”能擔負重要歷史使命嗎?
《韓民族新聞》16日稱,為“系統準備朝鮮半島統一”,韓國政府成立“統一準備委員會”,但現在還沒有出現需要政府成立重要機構進行統一準備的征兆,該機構成立“時機不對”。自今年初開始,韓國政府不停提出各種統一構想,制造“統一泡沫”,而“統一準備委員會”的成立,其政治目的似乎就是為繼續將這個泡沫吹大和擴散。該委員會的職能目前與民主和平統一咨詢會議、統一部、統一研究院等重合,外界難免發出“樓上建樓”的質疑。“統一準備委員會”今后要想真正發揮作用,首先要將國民在統一方面的共識集中起來,而不是制造統一即將來臨的氛圍;其次是為改善南北關系發揮積極作用。
韓國《京鄉新聞》16日發表社論說,隨著“統一準備委員會”的成立,韓國社會對統一不關心或因為擔心統一費用而持“統一恐懼癥”的現象或有所改善,但該機構是非常設機構,在南北關系中是否能發揮實質性作用尚存有疑問。該委員會要想成為名副其實的統一領導機構,必須堅持3點:必須改善南北關系、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不能進行吸收統一。(王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