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兩大工業巨頭從未如此依賴過對方”,這句評語隨著默克爾訪華在西方媒體上流傳,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則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中德關系目前正處在“最好的時候”,兩國政府進入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相互信任的階段,這種互信度在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達到歷史最高點。
如前所述,一些人權組織及總部設在德國的“疆獨”組織“世維會”也在默克爾出發前對她施壓,但法新社說,這些棘手的問題默克爾只會關起門來與中方靜靜地談,柏林認為,這樣的方式比公開搖晃手指頭指責中國要更加有效。昆德納尼說,“我的感覺是人權問題越來越讓位于德國經濟利益,默克爾不會允許此問題破壞兩國間的緊密關系。
丁純認為,中德間的緊密度恰恰與德國這種務實態度有關。他對《環球時報》說,在人權等固有齟齬上,德方態度并未改變,但不論德國政府還是默克爾個人都選擇頂住壓力,做出最符合德國需求的務實選擇。他還表示,當前中德關系處在“最好時候”更多表現在經濟互惠上,兩國政治合作契合度隨著經濟上升,但兩國相互需要的內容和程度還是存在差異。
日本時事通訊社稱,默克爾在訪華前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通了電話,并敦促后者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安倍則回應稱“與中國對話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德國之聲”說,默克爾到北京后也會討論許多政治話題,敘利亞和伊拉克危機、
伊朗與朝鮮核問題、中國在南海與周邊國家的緊張局勢以及烏克蘭危機等都會提及。美國彭博社稱,德國民眾很關心克里米亞危機后,中國在多大程度上與俄羅斯走近,不過德國專家并不相信默克爾能說服中方去勸說普京緩和烏克蘭局勢,理由是中國時常為在政治爭端中留有余地而轉變立場。
俄羅斯“記者”網的報道也相信默克爾會與中國領導人談烏克蘭問題。該報道稱,中方雖然在這場危機中正面看待俄羅斯的行動,但中國支持尊重他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允許破壞國際法,這與德國的立場接近。但該報道稱,默克爾不會指望得到中方對歐盟制裁俄羅斯的支持,柏林明白,這是不切實際的。文章還說,默克爾還會與中方談中俄天然氣大合同,這并非出于對該合同影響俄天然氣對歐出口,而是希望了解到中國究竟從俄拿到怎樣的價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