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教授、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
相對于民進黨當局的“無動于衷”,輿論對不能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充滿憂慮。《聯合報》14日稱,大陸這次盛大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場地,與3年前北京亞太經合會議(APEC)同在北京雁棲湖,但臺灣換了新政府后,當年臺灣媒體追逐前“副總統”蕭萬長的盛況不再,臺灣也成了亞太經濟體中的缺席者。
文章回顧說,馬英九執政時期,主張臺灣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雖然不常提到“一帶一路”,但強調要積極爭取加入亞投行,并協助臺商走出去。在2015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大陸領導人表示歡迎臺灣參加亞投行、“一帶一路”倡議。但是蔡英文上任以來,兩岸互信不再,蔡本人對“一帶一路”冷眼旁觀,連亞投行都不提了,“導致全球都關注的這次高峰論壇,只有臺灣置身其外”。
當然,蔡英文很有“阿Q精神”。她日前在接受東南亞媒體聯訪時稱,“新南向”和“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臺灣擁有強大的民間企業及醫療、教育、技術創新等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
《聯合報》忍不住質問,既然臺灣的強項是軟實力,何以編列8800億元新臺幣以基礎建設為主的“前瞻計劃”?“新南向”的模式是什么,為什么與“一帶一路”完全沒有交集?還有輿論干脆嘲諷說,蔡英文也真說得出口?之前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都曾推行“南進”或“新南進”,均以失敗告終,很多臺商賠得血本無歸,至今心有余悸。現在蔡英文重走他們的老路,未來能有幾分勝算,估計連她自己都心里打鼓。
針對臺灣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事宜,大陸國臺辦曾在4月回應稱,高峰論壇是一場國際活動,參加論壇活動的代表都是應主辦單位邀請前來;我們已經多次做過表示,歡迎廣大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享發展機遇,這個態度沒有改變。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4日評論稱,大陸日前與美國同步公布兩國就十項貿易領域達成共識的“早期收獲清單”,美國也派出高級別代表團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顯示中美兩國長期以來在經貿上的分歧已有突破,雙方關系正逐步升溫,無疑給臺灣帶來沉重的壓力。
文章說,臺灣問題不是美國的優先考慮,只要代價合宜,美國就可能跟大陸達成交易,這才是臺灣最應該注意的事情,蔡當局要思考是否還要繼續走“聯美抗中”的老路。《旺報》的一篇評論稱,臺灣雖然和歐亞大陸不相連,但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位置,攀上“一帶一路”的舞臺演個角色本非難事。然而,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識”,又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要告別以往過于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結果這么一個規模宏大、商機無窮的開發計劃,臺灣卻沒有機會參與其中、共榮共享,只能在“一帶一路”的大舞臺邊上當個路人甲。
《聯合報》說,不僅香港抓緊商機,爭取以獨立經濟體的身份參加亞投行,連英國、德國等G7成員都相繼加入為推動“一帶一路”而設的亞投行。同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政府若無視這股新趨勢,尋找“新南向”與“一帶一路”的可能交集,臺灣將被邊緣化,遠遠拋在世界的后頭。
香港中評社14日也說,執政者不急,但很多臺商以及可能因此失去商機的業者卻非常著急,更多的專家學者則擔心臺灣被進一步邊緣化,嚴重影響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淪為“一帶一路”的旁觀者。文章說,目前臺灣已經落后,但還有機會,蔡當局應該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問題上有明確的表態,為兩岸關系的改善及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包括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創造必要條件。
5月14日,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馬特·波廷杰(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循序漸進以發展為導向的宏偉藍圖,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
從走出國門,到牽手亞歐非,再向世界挺進,打開了一扇扇合作之門,為各國創造了更多的經濟物質和精神財富,如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等等,何樂而不為之?
通過舉辦此次高峰論壇,中國將與國際社會更緊密地手挽手,共同開創“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新局面,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一帶一路”離我們有多遠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帶一路”離我們很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我們都是“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財富紅利的分享者。
“一帶一路”倡議的雄心和規模堪稱前無古人,也將面臨眾多復雜挑戰。這一倡議將提供非凡的機遇,讓亞洲走上一條均衡的、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據了解,“一帶一路”建設中蘊藏著大量需求和商機,讓金融機構資金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而商業銀行也能借此走出國門,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在短短的三年多內,“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了從理論設想到創新實踐的跨越,正在從圖紙逐漸變成現實。中亞國家領導人將參加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一帶一路”建設的現狀和未來提出建議,共同規劃合作路徑。
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正式開幕,習近平主席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而“一帶一路”就好比中國連接世界的橋梁,如今的河南,正被融入這座大橋之中,伴隨著大橋建設,在時代交響樂中,奏出中原聲音。
“一帶一路”的謀篇布局走出了響亮的成績,高峰論壇必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迎來更大機遇和挑戰,各國始終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包容、互助互信、互利共贏,構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5月14日晚,“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演出《千年之約》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
觀念正,接洋地氣,“一帶一路”才能順風順水。習近平總書記把絲路精神概括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這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靈魂。
我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促進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機制廣泛建立,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協調引導產業互利合作。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
“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是世界各國參與的“交響樂”。
潘光偉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情況不太一致,有的企業履約還款的能力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有信用風險。如何讓金融之水更“活”,更好地澆灌“一帶一路”,將是“資本走出去”要持續探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