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10月26日文章,原題:美中關系已過不可逆的臨界點?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沖突并非必然。但在每一種關系中,都存在臨界點/不可逆點。如今中美正迅速接近這個點。傳統外交渠道對于解決當前中美關系的棘手問題效果不彰,這種情況下,兩個大國愈加依賴軍事力量和硬實力手段,特別是在南海。太平洋兩端意識到須有某種戰略穩定才能防止大國沖突,但兩國仍不愿妥協,做出令關系從對抗與沖突向合作與和解轉變所需的重大讓步。相反,雙方正各自劃線,為最壞情況做準備。
中國提出的解決中美戰略穩定的方案是“新型大國關系”。該提議鼓勵美中避免對抗和沖突,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和國家利益——特別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并追求雙贏合作。由于接受“新型大國關系”將造成有利于中國崛起的國際環境,這將事實上允許中國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國家,也可能令其與美國平起平坐。
華盛頓認為“新型大國關系”不符合美國最佳利益,因此一再拒絕中方提議。作為霸權國家,美擁有主導全球政治的權力。接受一個戰略對手提出的地緣政治框架,意味著要犧牲一些權力和影響力。同樣,接受中方提議可能給其他國家造成印象:美國江河日下,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輸家。華盛頓還擔心北京的“新型大國關系”是一記騙招,意在讓美方承認中國龐大的領土要求,削弱美國亞太盟友和長期戰略伙伴的利益,并導致美國所主導的安全格局弱化。此外,美方懷疑北京的提議意在建立美國始終反對的中國勢力范圍。
美國對中美戰略穩定的做法是讓兩國專注于合作,避免讓某領域的爭執影響其他方面。這很像中國以前在亞洲倡導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種政策相當于在地緣政治上把臟東西掃到毯子底下,因此效果有限。最終,臟東西會露出來。最好情況下,這種做法只是通往有效戰略穩定道路上的臨時驛站。最壞情況下,這種政策已經失去效用。中美在戰略穩定問題上陷入死胡同。兩國一再承諾防止沖突,但都沒拿出解決中美戰略穩定的合理或可行方案。因此,競爭將繼續不受管控、約束,對抗正逐步向沖突演變。(記者 瑞安·皮克雷爾 喬恒/譯)
朱光耀介紹,本輪中美經濟對話中,G20財金議程、全球經濟形勢與風險將是兩個“戰略性專題”。
站在已徹底爛尾的“商郡城”小區門口,溫嶺市田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以下簡稱溫嶺公司)項目經理王偉鋒被風吹得瑟瑟發抖。商洛市婦幼保健院趙副院長說,購置合同的總價(包括土地)是9000萬元,至于當年萬豪酒店建設補貼的去向,她并不清楚。
據浙江大學官網消息,1月8日,浙江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北京大學在浙江大學簽署中美商學院合作諒解備忘錄。中美商學院將坐落于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并在上海、北京兩地另設教學基地。
美國官員28日向媒體證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德森計劃于29日與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進行視頻通話。屆時,雙方將討論南海局勢和兩國海軍關系。
中美兩國不僅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達成諸多合作協議,而且還在氣候變化、軍事合作、網絡安全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進一步加深共識。
據美媒10月6日報道稱,蘭德公司最近推出了一份名為《1996年到2017年美國與中國軍事實力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分析“若美中開戰誰占上風”。報告發現,從1996年到2017年,美國的軍事優勢大幅度縮小。
有一次,已成為莆田艦艦長的陸強強率艦巡邏,與美“馬斯廷”號驅逐艦相遇。
據稱,“美中網絡軍控協議”的基本內容是雙方承諾在和平時期不首先對另一方的重要基礎設施,如發電站、銀行系統、手機網絡和醫院等發動網絡攻擊。
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第七輪中美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的美方代表。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在中國經濟深度嵌入全球核心價值鏈的今天,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在地區和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日漸增多,沒有人懷疑中國有朝一日會成為美國的最大投資國。
近日,中美學生領袖對話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來自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美國名校的學生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就“一帶一路”政策、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人民幣國際化、加強青年國際交流等問題展開圓桌對話。
最近,有關中美之間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說法在西方媒體很流行。報道稱,在數小時的簡報中,辛格為美國情報官員、空軍官員和海軍指揮官們描繪出中美之間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嚴峻景象。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8日報道,中美俄等軍事大國都在研制能夠以5倍音速飛行的超高音速武器,這種武器既是精確制導武器庫的新成員,也是遠程打擊武器系統中的利器。
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24日上午在五角大樓會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孫建國。關于中美兩軍關系,孫建國說,近年來,在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的共同關心和推動下,雙方就發展中美新型軍事關系達成重要共識。
談及中國與鄰國在海洋領土的爭端問題,克里表示,希望所有權利訴求方要以和平的外交方式解決分歧。美國財政部部長雅各布·盧指出,中方承諾減少市場的干涉,在外匯方面增加透明度,加速以市場為主導的匯率機制,創造公平的競爭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