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參加完“香格里拉對話”會后,先是訪問越南,接著于6月3日訪問印度。據稱,此次卡特訪問印度,將與印度方面落實此前簽署的一份允許美國向印度轉讓航母技術的協議。一旦印度接收了美國轉讓的有關航母方面技術,印度航母的制造與維護等水平將會迅速提升。這將為印度穩定其印度洋航母大國地位,穩定其亞太地區航母大國的地位,打下堅實基礎。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航母的國家。目前,世界上真正擁有航母的國家也就10個左右。亞太地區只有印度和中國擁有航母,但是中國的“遼寧”號航母不是作戰用的,只供訓練和科研用。從歷史上看,亞太地區擁有航母的歷史比較早。日本是該地區最早擁有航母的國家,一戰后不久,日本就擁有了航母。二戰期間,日本的航母對日本推行侵略政策曾經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二戰后,日本“和平憲法”不允許日本再擁有軍隊,日本也就不再允許發展和列裝航母了。
上世紀60年代初,印度從英國購入了一艘二戰時英國使用的航母,成為二戰后亞太地區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80年代中期,印度又從英國購入一艘航母,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擁有兩艘航母的國家。由于上個世紀60年代購入的航母退役,前年又從俄羅斯購入另一艘航母,印度目前仍然是亞太地區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國家,同時擁有兩艘航母。印度方面聲稱,印度目前正在制造的新航母將于2018年左右列裝,屆時,印度將同時擁有三艘航母。從目前亞太地區航母發展的形勢看,印度那時還將是亞太地區擁有航母最多的國家。另外,今年2月,路透社曾經報道,印度的一位退役海軍少將維拉·沃赫拉曾說,印度海軍的最終目標是擁有5艘航母,既有大型航母,也有小型航母。可見,印度擁有航母的情結是多么濃厚。
印度航母情緒這么重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印度受英國殖民思想的影響。力圖通過擁有航母,使印度真正在印度洋地區發揮大國作用。印度獨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印度洋殖民時,曾經以印度所在的南亞地區為基礎進行殖民,同時,由于印度洋地區基本都被英國殖民,印度洋曾被英國視為內湖。印度獨立后繼承了這種思想,也想把印度洋視為印度之湖,發展成印度洋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其二,印度是一個半島型國家,想大力發展海軍維護國家利益。印度半島向印度洋伸入1600多公里,國土呈現半島型特點。自獨立以來,印度一直爭做南亞地區的陸上大國。自冷戰結束以來,特別是去年莫迪上任以來,印度將爭做印度洋海上大國作為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發展航母力量成為印度提升海軍力量的重中之重。三是隨著有關國家航母力量對印度洋地區影響的增大,印度也力圖通過大力提升航母力量來削弱其它國家航母對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
目前來看,一旦印度得到了美國在航母相關技術上的轉讓,印度的航母力量將會大幅提升。印度航母對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將會增強。(韓旭東)
考慮到“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建造正值動蕩的改革年代,其入役又恰逢捉襟見肘的上世紀90年代,俄唯一航母可謂命運多舛。
今天(27日)下午,國防部例行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研制工作正按計劃進行,目前已完成設計工作,主船體已在塢內合攏成型,正在開展設備安裝和舾裝等建造工作。
臺媒稱,大陸漁船24日早“越界”到臺灣北部漁場捕撈,臺灣“海巡署”新北艦勸阻無效后,直接用高壓水炮“射擊”大陸漁船。
中鐵隧道總部將進駐此區塊。競買申請人或其所屬集團控股子公司需在地塊成交后180天內將全國總部遷入南沙區,報名時就要遞交承諾書。除中國交建、中國中鐵外,中遠海運、中國鐵建、中化集團、中船集團等均已在南沙區打造區域總部或部分功能總部。
俄媒稱,受印度海軍的投標邀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美國正在爭奪印度新航母的研發合同。
在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回應了“中國是否還要建造第三艘航母”的問題。
中國第二艘航母排水量約為5萬噸級,采用常規動力裝置,搭載國產殲-15飛機和其它型號艦載機,固定翼飛機采用滑躍起飛方式。
中國1998年從烏克蘭購買了一艘未完工的航母(經過多年的建設及飛機的配備)并在2012年重新將其命名為“遼寧”號。
然而,在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的戰略智慧面前,美國的航母只不過是“紙老虎”而已。
美國第二艘“福特”級核動力航母“肯尼迪”號(CVN 79)將于8月21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船廠舉行龍骨鋪設的開工儀式。
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8月5日發表題為《從“瓦良格”號到航母戰斗群》的文章,作者為康斯坦丁·西夫科夫,編譯如下:
根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8月5日報道,中國已經開始建造核動力航母。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31日報道,中國在位于南中國海的海軍基地建造了全球最大的航母碼頭。
科欽造船廠同時還在等待印度海軍設計總局批準該廠展開船上的供暖、通風以及空調設備的安裝。
據日媒報道,當地時間18日,美方部署在日本的首艘核動力航母“喬治 華盛頓”號結束7年的任務,駛離日本橫須賀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