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南沙赤瓜礁守島戰士。
南沙群島氣候濕熱,又經常刮臺風,因長期守礁吹海風,南沙守備部隊的赤瓜礁守礁戰士唐超患上了風濕疼痛,盡管這樣,每次有換班機會,他仍積極要求前去執行守礁任務。
高溫高鹽高濕多臺風,是南沙群島的氣候特征。素有“太陽海”之稱的南沙,距離赤道只有幾個緯度線,環境條件十分艱苦。中午最熱時,礁堡內的溫度可以高達60攝氏度。渚碧礁守礁戰士盧永蘭說,吹海風成了家常便飯,即使穿著體能服,仍能感覺全身濕熱難耐,不少官兵久而久之形成了關節炎、腰肌勞損和膽結石等疾病。
滄海孤礁,以礁為家。守礁戰士笑稱,在這里要過“暴曬關”、“用水關”、“病痛關”、“暈船關”、“忍耐關”和“寂寞關”等多關。20多年來,一代代守礁戰士克服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守衛著祖國的神圣領土,捍衛著那片晶瑩剔透的“海藍”。
“我們身在南海前沿,遠離祖國大陸。大家之所以能夠常年堅守,因為我們時刻都能感覺到,背后有強大的國家作支撐。”盧永蘭擦了擦那雙長滿繭的手,回憶起去年在渚碧礁的守礁生活。
“守礁的苦,主要體現為精神壓力大。”被選去南沙守礁的戰士,往往要經過嚴格的核查。到了礁上后,早上6時起床,然后在礁上進行訓練槍械操作、島礁防御演練,晚上還要輪流站崗值班,這就是守礁戰士們每天的作息時間表。
盧永蘭回憶道,南沙海域是臺風多發區,每年都有數十次臺風正面襲擊礁盤,不少守礁戰士都曾面臨生死考驗。他回憶,曾有個第一次守礁的新兵,暴雨晚上穿著雨衣帶著槍,站在渚碧礁上執勤。“那晚風浪很大,天上打著雷閃著電,但那個新兵依然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
“一些不明身份的船只有時會跑到我們的礁盤附近騷擾。”盧永蘭說,為了守衛和維護這片祖國的海洋領土,有時候戰士們因此連續幾天幾夜都無法正常休息。
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南沙守礁官兵的心里都覺得對家人有虧欠。盧永蘭稱,守礁軍人的家屬壓力都很大。因為官兵上礁后可能要幾個月才能回到后方。遇到家里發生突發情況,也只能到了換班后才能匆忙趕回家處理。
“遇到這種事情,心里又著急又難過,但官兵們仍總是自覺選擇為國盡忠。”盧永蘭稱,上礁就是上前線,守礁就是守陣地,守衛南沙的戰士都有自豪感。在南沙守礁官兵心中,維護周邊海域的安全最重要,這是他們守衛南沙的心中的“甜”。
由于部分島礁比較小,受自然條件所限,鍛煉身體的空間就很小,官兵們只能利用簡易的設備,每天做100個俯臥撐、100個引體向上、100個蛙跳等“五個一百”指定訓練動作,以保持體能。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現在南沙守礁官兵們無論是裝備條件,還是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盧永蘭介紹,過去剛守礁,住的都是高腳樓,現在都建起了礁堡,戰士可以在里面種蔬菜,有時還會上網、看電影、看書和學樂器來放松一下。春節的時候,礁上的戰士還會一起表演文藝節目,搞些小比賽。
唐超眼下正準備去換班守礁,“在我們的心里,最希望的就是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如果下輩子再當兵,我還要來南沙。”
12日晚,安徽預備役三團(巢湖預備役團)戰士劉安軍在巡堤時因過度勞累身體出現不適,13日上午因“心源性猝死”犧牲在抗洪一線。
清晨狂風呼嘯,白天熱浪襲身,茫茫戈壁上放眼望去只有遠山,腳下到處是駱駝刺。“我們和英雄在一起”網絡名人們走進軍營,兩天一夜”的時間里和戰士們一起吃飯、住帳篷、出早操、看演練,戰士們給網絡名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7月31日,戰士們在訓練結束后給警犬洗澡降暑。成立于1992年的武警山東總隊直屬支隊警犬班,是“反恐利
“沒誤你們的事兒,我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能為軍人做點事,我真的很高興……”近日,在市區北京路博安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兩名軍人向拾獲重要物件的企業張姓員工道謝,沒想到他拒收酬金、禮物,連名字也不愿透露。
重新站起來的朱彥夫贏得了父老鄉親的愛戴,回鄉的第二個年頭,他被選為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幾個冬天,朱彥夫拖著17斤重的鐵腿,和全村上百號勞力一起住荒山,填深溝,造梯田、修水庫。
在西方國家推出“未來戰士”之后,俄羅斯也宣布完成“未來戰士”的測試工作。
面對三萬現金心不動,歸還失主不收酬謝。解放軍駐新鄉第54集團軍警備隊戰士劉世豪拾金不昧的事跡在軍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重慶崽兒、不到30歲的軍人楊波,被從山崖下的河中抬上來。據成都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消息,昨日12時40分許,第13集團軍一輛載有17名官兵的救災車,在趕赴災區途中翻下山崖、墜入河中,一名戰士當場犧牲、3人重傷、4人輕傷,其中1名重傷者送醫后不治身亡。
北京時間7月11日01時43分(當地時間2016年7月10日20時43分),參加中國赴南蘇丹維和部隊的蒲江籍下士李磊在執行任務時遇襲,獻出了年僅22歲的生命。得知李磊犧牲的消息后,蒲江縣相關領導趕到李磊家中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短短半個小時后,戰士們身體里散發出來的熱氣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在戰士們的帽子、絨衣外形成了一層厚厚的“冰鎧甲”,猶如“兵馬俑”兵團來襲。戰士們的帽子上、護臉上都結了一層冰霜,猶如“圣誕老人”。戰士冬訓穿“冰甲”滿頭冰霜
短短半個小時后,戰士們身體里散發出來的熱氣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在戰士們的帽子、絨衣外形成了一層厚厚的“冰鎧甲”,猶如“兵馬俑”兵團來襲。戰士們的帽子上、護臉上都結了一層冰霜,猶如“圣誕老人”。戰士冬訓穿“冰甲”滿頭冰霜
西藏公安邊防總隊吉隆邊檢站監護中隊值班室的掛鐘指針永遠定格在14時11分26秒,這塊鏡面開裂的掛鐘就這么安靜地躺在墻角的廢墟中,默默地見證了一場震慟世界屋脊的災難。
任何一支軍隊也無法保證戰士受傷時,醫護人員會天使般地及時出現在傷員面前。所以,“救治鏈”的最前端是戰斗員的自救互救。戰士們在攻防戰術上下的功夫要遠比自互救多得多,自紅軍時代創立的止血、包扎、固定、通氣和搬運技術“戰救五項”幾被遺忘。
6月3日下午,海軍工程大學在湖北監利“東方之星”沉船救援現場的長江大堤旁,舉行簡短儀式,為潛水員官東記一等功,潛水員謝啟峰記二等功,潛水員石柏巖記三等功。其中,火線榮立三等功的石柏巖是河南開封鼓樓區人
5月26日,一名武警消防戰士在江蘇警官學院的滅火救援業務競賽中穿越煙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