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邀請來訪的時任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倫上將參觀國產039B型潛艇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11月13日報道,原題:《中國和美國都在為戰爭做準備》。作者: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政策研究室顧問白邦瑞,編譯如下:
在11月12日北京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中美領導人一致同意,為了避免在亞洲發生軍事對抗,雙方采取重大軍事行動前將告知對方,而且還要制定一套海上和空中遭遇時的行為準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告訴《華爾街日報》:“避免無意間造成局勢升級極其重要。”他說,一次“意外情況”可能“最終導致某種加劇沖突的局面”。
我們真的需要擔心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爭嗎?是的。在我研究中國的40多年過程中,我與數百名來訪的中國軍人交談過,并閱讀了無數的中國軍事期刊和戰略文章。中國軍事和政治領導人認為,美國的戰爭策劃都把中國放在核心位置。換句話說,北京認為美國在為可能與中國發生的沖突做準備,因此中國也必須為這種不測做好準備。
兩國關系緊張并不僅僅因為北京迅速擴大的軍事預算,或者美國作為其“再平衡”戰略的一部分,而繼續把越來越多的軍事資源投放到亞太地區。相反,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不透明。盡管聽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對美國變得更加開放的消息令人鼓舞,但這一指示是否會帶來實際轉變令人懷疑。
正如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2011年1月訪問北京時所說,為了“減少錯誤傳達、誤解或者誤判”,華盛頓愿意與中國分享大部分軍事信息。但是,從模糊不清和不對稱戰術中嘗到甜頭的中國領導層拒絕透露其軍事意圖。
盡管美國官員一再懇求,但北京就是不愿意談論許多可減少雙方摩擦的關鍵軍事問題,例如其快速反應部隊集結的規模和意圖、可能在亞太地區嚴重削弱美國海軍的技術發展、其軍方卷入對美國的網絡攻擊等。更有甚者,有時候北京會徹底中斷兩國軍方之間的交流,就像2010年美國對臺軍售后那樣。
因此,美國政府中許多有見地的人士對中國開始變得越來越不信任。中國軍官向我抱怨說,美國許多軍事院校的期刊現在都刊登與中國交戰以及美國如何打贏的文章。例如,2014年2月的《美國海軍學會會刊》上就刊登了一篇題為《震懾這條龍》的文章,提出沿中國的海岸布置水雷,以封鎖中國主要港口并摧毀其海上通信線路。文章還建議派特種部隊武裝中國西部地區鬧事的少數民族。
但是,中國也在采取同樣行動。2013年,中國的將軍修訂了他們經典的《軍事戰略學教程》,呼吁北京提高核武器的數量和質量,以縮小中國和俄羅斯以及美國之間的差距。就連中國提出的大國關系“新模式”似乎也排除了軍備控制談判的可能性,要求美國接受中國崛起這一不可回避的現實。
五角大樓外的許多人對于有如此多的美國高級官員擔心與中國開戰可能會感到吃驚。這其中甚至包括美國前兩任國防部長和一位前國務卿。在亨利·基辛格2011年的著作《論中國》的最后一章,他提出了爆發一場一戰式的大規模中美戰爭的警告。他問道:“歷史會重演嗎?”
至少在過去十年內,美國曾在幾個場合敦促中國在其軍事意圖和能力上更加坦率。2006年4月,當時的喬治·W·布什總統和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晤后,兩國政府宣布將啟動兩國戰略核部隊司令之間的對話。這一舉動對于表明各自軍事意圖極其重要。但是,解放軍后來故意拖拖拉拉,最終會談也沒有開始。
2012年9月訪問北京時,時任國防部長利昂·帕內塔曾試圖說服北京開展軍事對話。就像前任蓋茨一樣,帕內塔呼吁在四個特定領域展開戰略對話:核武器、導彈防御、太空和網絡安全。但是,中方拒絕了,而且這種對話從來沒有展開過。
中國與美國相比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軍事了解上的不對稱性。他們為什么要放棄這一優勢?
相關新聞
更多>>